父母拥有的教养权利不是取决于孩子的依赖需求有多强,而是取决于孩子强烈的依赖,需求对象是否是父母?心理上不依赖父母的孩子,父母是无法给予他们任何情感上的支持的。
教养发挥作用,需要三个要素:有需求的依赖者,愿意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对成年人的正常依恋。三个要素中最关键也最经常被轻视和忽略的是:孩子对成年人的依恋。
很多父母觉得只要满足孩子的需求,自己也愿意履行教养的责任,这样就足够了,或者在遇到教养的问题时,把一切都归因于缺乏教养技巧,觉得类似:怎样能让孩子听话,怎样能让孩子写作业,怎样能让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怎么能让孩子自己做家务等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教养技巧来解决。
一旦父母把养育看成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就很难从与孩子的关系角度去看待问题了。父母的这种想法,导致他们过度依赖专家的教养建议和技巧反而失去了它们原有的教养优势。
父母很轻易的就认定孩子不听话,是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能让他们听话。孩子不顺从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学会正确的技巧。孩子不尊重人是因为自己还没教会他们如何尊重他人。
当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就会忽视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然而教养首先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种需要习得的技能:依恋,不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行为,而是一种需要建立的关系,忽视关系,就看不见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当然也会变得迷茫与焦虑。
在教养过程中,依恋会无形地发挥作用,有的人没学过半点教养技巧,但他们依靠本能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成为成功并称职的父母。
当父母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时,依恋关系会从以下五个方面有力地支撑起父母的教养权威。
相应的,当父母不是孩子的依恋对象时,这五个方面就会转而削弱父母的教养权威。
第一、依恋起到的第一作用,就是对成年人和孩子进行排序,让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当孩子依恋父母时就会自动地服从父母的管理,相反当孩子依恋同伴时,他心中就没有了排序意识,不会认为父母比其他人重要,对父母也就没有了敬畏,也就不会服从父母的管教,这个时候父母就失去了该有的教养权威。
第二、让孩子跟父母更亲近。
依恋父母的孩子总是想和父母在一起,想和父母多说话。依恋就像一根隐形的牵引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有身体上的亲近。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孩子和父母身体上的亲近会逐渐演化成情感上的关联。
第三、让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
依恋父母的孩子通常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并因有这样的父母为荣。
我们的身份,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我们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不足以让孩子模仿我们。
孩子之所以想变成另外一个人,想崇拜一个人,依靠的是依恋。依恋会给孩子一种动力,孩子为了跟依恋对象产生心理上亲近就会去模仿对方。
孩子生命中很多珍贵的自主学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其潜在的动力并不是学习,而是为了亲近。
第四、让父母成为孩子的引导者。
教养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孩子提供方向和指导。孩子不可避免会迷茫,需要寻求航标,依恋会让父母永远成为孩子的航标。
教养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孩子是以成年人为导向的,孩子是从父母或者老师那里寻求指导的。
如果孩子想要寻求指导的人,并不是父母,那么父母即使再有智慧,再擅长循循善诱,也没有用。
父母要充分的相信孩子的上进心,父母的不信任,对孩子而言是极深的伤害,就好像撤掉了孩子航行的风帆,孩子自然没有动力去达到父母的预期,父母需要明白一点,为我们的信任赋予价值的正是孩子的上进心,而不是孩子的能力。
第五、让孩子愿意为了父母努力。
依恋让孩子愿意看见父母亲切的笑容,愿意为了父母努力。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上进的动力。
在教养孩子方面,依恋关系可以激发出孩子的上进心。
成年人在评论某个孩子好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认为这种好指的是孩子的内在性格,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一旦我们把孩子的上进心归因于他的自身性格,如果出现孩子的上进心缺失的情况,我们就会把它视为坏孩子。怪罪和羞辱孩子。
但其实孩子的上进心并不是源自他的性格,而是和他的依恋密切相关,即使面对那些坏孩子,我们要纠正的也是他的依恋关系而不是孩子本身的行为,这是我们在教养中必须看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