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做好规划,找准方向再出发;事中不断优化,遇到变化也不慌;事后记得复盘,精益求精方致远。
我深为作家冯唐的这句箴言所动容:
“管理,乃人生每日之必修;成事,则为毕生修行之旅。”
人的一生,无不是在事务的磨砺中前行,经历各式各样的锤炼与洗礼。
无论是细微至一件琐事,广阔到一个阶段的任务,乃至将整个人生视为一项宏大的工程来精心策划,都蕴藏着“事半功倍”的智慧法门。
掌握成事的三部曲精髓,你便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
事前规划,掌稳船舵
我曾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家公司正在招聘新员工,第一关便是紧张的笔试环节。
试卷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500道选择题,而应聘者们仅有9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它。
绝大多数应聘者一拿到试卷,便立刻埋头疾书,直到铃声响起,宣告时间结束,他们往往只能答完一半的题目。
然而,有几位应聘者却在规定时间内轻松完成了笔试。
难道他们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吗?
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具有规划意识。
在动笔之前,他们先迅速地浏览了整个试卷。
原来,试卷的最后赫然写着:
只需完成前50题和第500题,即可顺利通过本次测试。
有的人步履匆匆,只顾低头赶路;有的人则先抬眼望路,再从容启程。
公司仅凭一张试卷,便巧妙地筛选出了那些在行动前懂得先规划的人。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谋定而后动。”
面对任务,切勿急于求成,而应先谋篇布局,再付诸实践。
缺乏规划的人,行动起来往往如同无头苍蝇般慌乱。
我也曾是个不会规划的人:
出行前不做攻略,因不知高铁站与火车站之间还有一小时车程,而一路慌张,险些误机;
面对工作毫无计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因分不清轻重缓急,每日都在领导和同事的催促声中焦头烂额。
后来,我尝试用一张纸,将计划清晰地写下来:
这趟旅行会去哪些地方,乘坐何种交通工具,耗时多久;
今天有多少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计划用时多少,哪些任务最为紧急。
仅仅花费几分钟时间进行规划,却让我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
有规划的人,心中自有地图与导航。
他们明确自己的方向,预知可能的风险,知晓何处该稍作停留。
唯有事前规划,方能稳舵前行,行稳致远。
事中优化,更加靠谱
要想圆满地完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具备提前规划的意识,还需拥有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与调整的优化能力。
罗振宇曾分享过一位实习生的故事。
这位大三的学生在罗振宇的公司实习,担任客服岗位,日常工作主要是接电话和处理各种琐事。
面对态度强硬、语言粗鲁的客户,连老员工都时常感到愤怒,但这位大学生却始终保持着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个问题,并不断探索如何能让回答更加简洁、准确。
更令人钦佩的是,实习期结束后,他主动在工作群中分享了一份自己精心总结的文档。
这份文档详细记录了实习期间接到的电话、遇到的问题,以及他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回答、如何沟通的思考和建议。
罗振宇看到这份文档后,大为震惊,对这位实习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立即向实习生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来公司担任客服部负责人,并让他自己开工资。
仅仅是一份文档,为何能获得公司老板的如此赞誉和认可呢?
因为它充分展现了一个人在工作中强大的自主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人是否靠谱的体现。
许多工作看似简单、机械、重复,但不同的人却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选择按部就班、应付了事,只求不出错;
而有的人则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努力寻找优化和改进的方法。
前者往往在原地踏步,甚至逐渐对工作失去热情,对事情的意义产生怀疑;
而后者则因为不断钻研、不断优化,逐渐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
很多时候,能否成事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优化能力。
就像两位同时出发的司机,都载着重要嘉宾,都遇到了堵车。
一位司机只能沿着原路线缓慢前行,最终严重迟到,还将责任归咎于堵车;
而另一位司机则迅速研究路线,果断在下一个路口转弯,临时换道,最终准时到达了活动现场。
优化能力,就是不断思考的能力,是及时调整的实力,是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魄力。
具备优化能力的人,更靠谱,也更接近成功。
事后复盘,不断精进
曼德拉曾言:“我未尝败绩,要么赢得胜利,要么汲取教训。”
一个人若想练就“不败”之身,关键在于学会复盘。
山姆·阿尔特曼,这位年仅38岁的ChatGPT开发者与首席执行官,正以其卓越的成就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进程。
自幼展现非凡才智的他,8岁便掌握了编程技能,9岁收到的人生首份礼物——一台新电脑,更是点燃了他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浓厚兴趣。
随后,他踏入世界顶级学府斯坦福大学,深耕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领域。
然而,他并未完成学业,而是选择辍学创业,与好友共同创立了一家最终估值高达1.75亿美元的社交媒体公司,并在27岁那年以4300万美元将其售出,实现了财务自由。
两年后,他出任美国最大创业孵化器YC公司的总裁,30岁时又携手马斯克等人创办了OpenAI,跻身全球顶尖创业者行列。
阿尔特曼的成功之路,犹如开挂一般。
而他成功的秘诀,除了坚定的目标感,更在于他强大的复盘能力。
他习惯于每隔一段时间,便对照自己的计划,逐一复盘完成情况与效果。
正是这种能力,使他能始终聚焦于目标,确保行为与能力与之匹配,不偏不倚。
事实上,复盘是众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秘诀。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便坦言:“我的优势在于勤于复盘。”
复盘,作为联想公司发展的三大重要方法论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主持人董卿也深谙复盘之道。
在一次主持节目后,她因觉得表现不佳、节目效果未达预期,便独自回家,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在脑海中将节目从头到尾重演了一遍。
这样的复盘,让她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为下一次主持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曾读过一条备受赞誉的评论:
“复盘思维,或许是唯一一种能够通过后天不懈努力,弥补智商差距的思维能力。”
它促使我们不断地向内审视,赋予每一次经历、每一份教训以深远的意义。
*复盘能力,往往决定着我们能够抵达的远方。8
因此,请别只顾埋头赶路,也需适时停下脚步。
回望那些走过的路,总结其中的得失与成败,就像为自己准备一个装满智慧的锦囊。
带上它,我们将能更加坚定地大步前行。
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要想成功,除了努力和踏实,也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
所谓成事法则,就是不断循环这三个步骤。
事前做好规划,找准方向再出发;
事中不断优化,遇到变化也不慌;
事后记得复盘,精益求精方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