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讨论起如何开放自我地表达感受。
朋友问:为什么我每次和我孩子表达说“我很生气”的时候,孩子往往不理我呢?
我问:你确定你的感受是“生气”吗?
朋友说:对啊!她不练琴,我就是很生气啊!这难道不是“内外一致”的表达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想掰一掰“情绪冰山”。
1
在阅读心理学书籍时,我们一定会接触到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可以说是后来的冰山理论模型的基础。
萨提亚又把这个“冰山”具像化。
她认为人的自我如同一座冰山。
“行为”是冰山的水面部分,很容易被看见。
而感受、观点、渴望、期待等则是更深层次更大的水下部分,不为人所见。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就能看见自我。
萨提亚冰山理论能让人提高对“自我”的觉察,但实践起来往往需要大量的训练和练习,有一定的难度。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另一个简化的冰山——情绪冰山。
2
先看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一个孩子跑丢了。
父母发动了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寻找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孩子在小区附近的公园睡着了。
当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妈妈边哭边把孩子揍了一顿。
边揍边骂:气死我了!你走丢了就好了!
这位妈妈表现出来的是“愤怒”和“生气”的感受。
事实上,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她体验的感受绝不止“生气”这一种。比如:
当得知孩子不见了——担心;
找了一圈没找到——担心、紧张、焦急;
孩子失而复得——喜悦、激动。
那么为什么最后表现出来的是生气呢?
因为这位妈妈并不清楚她曾有过或正在体验这些深藏的感受。
生气和愤怒,是这些首要情绪引发的次生情绪,是一种表象。
生气和愤怒,正如同冰山的水面部分。
正因为这两种情绪极其强烈,所以我们往往能第一时间感受到。
当察觉到自己“生气”时,在我们的情绪冰山下,通常还深埋着另外一些感受。
这些感受可以是恐惧、难堪、尴尬、沮丧、挫败……
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这些首要情绪,并把它向对方表达出来。
3
为什么在沟通中,不提倡使用“生气”这个词呢?
因为当我们说“我很生气”时,对方会理解为“你真让我生气”或“我对你很生气”。
“生气”这个词,隐含了对对方的指责,可能会让对方抗拒或者逃避。
4
回到朋友的困惑。
当她发现女儿不练琴的时候,她的首要感受可能是:
我报课的钱被浪费了,好可惜;
我对女儿的期待落空了,好失落;
看见其他会弹琴的孩子,好羡慕。
当发现了这些感受,我们还会随便使用“生气”吗?
我们的感受很重要。
我们要先学会看见自己,才能让自己被别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