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 书中所得41
不久前,看了一部2023年才上映的英国电影《一个人的朝圣》,觉得很好看,于是又去找原著同名小说看。电影基本上还原了原著,但没有了男主回忆自己童年经历的环节,只保留了对儿子的回忆部分。
《一个人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是英国剧作家蕾秋·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2年,篇幅为217000字。
小说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病危友人而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的故事,主人公哈罗德的出发点是为了给予友人希望,最终却实现了自我救赎,激发了对自我价值的再肯定、对成长缺陷的新认知及对现实命运的接受和理解。同时,其妻子在等待及关注哈罗德的过程中,对痛苦的过往逐一进行审视,触发了对爱的全新领悟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一个人的朝圣》名列2012年英国最畅销新人小说、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2013年春季英国最具影响力“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第一名。该小说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
一、故事梗概
小说的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位原本默默无闻、生活平淡无奇的65岁的退休老人,但某个早晨突然接到的一封信改变了他最后的人生。在信中,他得知一位老友罹患癌症生命垂危,震惊之余,在写好回信去寄信的途中,他突然起意要步行去看她,仿佛这样可以拯救她的生命。最终,他从英格兰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几乎横跨整个英伦三岛,完成了这个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不可思议的朝圣之旅。旅途中他不断回顾自己的整个人生:童年时母亲离家出走,受尽旁人的冷眼和嘲笑,父亲自甘堕落,无数“阿姨”来到家里,16岁被父亲赶出家门,婚后自己的儿子抑郁自杀,从此和自己的妻子形同陌路,父亲彻底疯癫,母亲则仿佛永远消失……这些痛苦的经历仿佛一场场噩梦,时刻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痛苦不已、难以解脱。
哈罗德的出走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偶然性,他未曾想过逃离现实的生活境遇,出走的行为只是源于一个恰到好处的启发。哈罗德从写信时的无话可说,到路过一个又一个邮筒时的纠结,表现了其努力寻找安慰病危友人的合适方式,但又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加油站女孩的一番话令其豁然开朗:“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女孩宛如“站在一团光中央,好像太阳转了一个方向,连她的发丝皮肤都明亮清晰起来。”由此,哈罗德的内心仿佛照进了一束光亮,隐约看到了许久未见的希望,从而走上了一个人朝圣的旅程。
当得知哈罗德出走的消息时,莫琳显得有点猝不及防,对她而言,哈罗德曾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当儿子戴维自杀后,哈罗德则成为了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相互抵触的一部分。但当这个与自己日渐疏离的人突然从身边消失,她感到了震惊、不解、愤怒乃至害怕,但却又茫然无措:“就这样一个人坐着,坐了许久。直到夜幕降临。”于是,她只能遵循哈罗德信中的嘱咐:等他回家。而这种等待,并无期待的色彩,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恐惧和无奈。因此,当哈罗德以其孱弱之躯横跨了整个英格兰时,莫琳的心灵之旅也横跨了她的大半个人生。
二、故事特色
《一个人的朝圣》以一个退休老人的出走为切入点,探讨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再成长的可能性”。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年过花甲的退休工人,无升迁无朋友,与妻子的感情日渐疏淡,长期生活在失去爱子的阴影中。妻子莫琳,因儿子的自杀而无法解开心结,她将失去爱子的痛苦转化为对丈夫的怨恨。两位老人都面临着难以解脱的精神困境,随着年岁渐长而自我封闭和压抑。然而,友人昆妮的一封信给予了他们各自审视自我的契机,在行走和等待的过程中回溯过往,勇敢面对成长中的缺憾,从而回归内心,走向最真实的自我。
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中,作者打破了传统英雄冒险的单线性叙述,转而用一种双线平行、时空交错的手法来展示现实人生的全貌。一条线是小说惯用的单向流动时间线,带动叙述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他的鬼使神差的上路、他的种种经历、他的身体和精神焦虑等等;于此相平行且同时发生的,却是一种逆时间而流动的随主人公一路的思想、追忆、反思、精神咀嚼的倒叙性质的过往生活倒叙线。
在平行的双线叙事结构当中,一线如水,自高向低载着主人公一路跋涉,是一条“逃逸线”(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强调的概念):它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体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这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里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最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它的自始至终的出现,表明主人公用肉体焦虑对抗精神压抑的灵魂诉求;另一线如缓缓打开的卷轴,将主人公的内心皱褶以不连贯的方式一一打开。如此一来,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一条线如细水长流,一条线则支离破碎,两条平行线式的叙事结构在时间上的并行,打破了单线叙事的狭窄和单调,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层次。这两条平行线的叙事结构,营造了叙事空间上两山对峙的艺术效果。
在小说中,主人公在路上的这条倒叙线(即回忆线)的呈现方式是叙述情节的碎片化出现。由此带来的叙述张力,使得整部小说的阅读体验出现了几何增长而非简单叠加的艺术效果和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西利斯·米勒看来,“‘叙述’这一概念暗含判断、阐释、复杂的时间性和重复等因素”。在小说中,这些碎片化的情节不是无序的、漫无目的地出现在小说当中,这些情节是哈罗德前半生这张生命拼图的一个个组成部分,每一个碎片都是独立的,有些甚至是含混的,作者用一种微妙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缀在一起,这个内在联系就是时间。自然,拼图中最关键的那一两片,要被作者以貌似漫不经心,实则煞费苦心的安排,放在小说的末尾。当读者亲手完成了这些拼图,了解的事实的来龙去脉与碎片化的情节安排中自己可能的误读,他们会讶异于作者在平淡无奇的日常叙事中对于生活的主观思考、对于谋篇布局的步步为营。
《一个人的朝圣》中,几乎每个碎片式的空间都是主人公追忆和眷恋的镜像:“只有呼啸而过的车子轧过地上落叶的沙沙声不时打破这片宁静。这声音几乎让他以为自己又回到了海边。”在向着南布伦特进发的路上,孤独中车子碾过落叶那似潮汐涌动的声音,让他想起走向大海深处的儿子,任他撕心裂肺呼号千次却不再回头;嗅到路边的香花,田野里野风四起,引他以闪回的方式忆起与妻子自驾出去兜风,妻子在自家花园的劳作,以及在风中一去不返的母亲的种种……在这类追忆性叙述当中,叙事背景往往是各色路人鲜少出现,哈罗德一人置身旷野或荒地之时,空间的开阔性和延展性带来主人公内心伤痕的徐徐再现,作者将视角伸向主人公灵魂最深处:失怙的童年、恶贯满盈的老板、失去儿子的悲怆和死水一潭的生活……所有发生了的悲剧,在广阔的天地之间第一次被放大、咀嚼、回味直至升华。这里,空间碎片化的呈现是缓慢的,对于回忆,无论是美的、丑恶的、欣喜的、哀伤的,真正的直面和解剖使得人的灵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净化”和“发散”。
三、蕾秋·乔伊斯
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1962年出生于伦敦,英国畅销书作家、BBC资深剧作家。作为剧作家,她于2007年获 Tinniswood 最佳广播剧奖。20年的舞台剧和电视职业生涯之后,乔伊斯转向写作,2012年出版的处女作小说《一个人的朝圣》,入围当年布克文学奖及英联邦书奖,已畅销三四十个国家。乔伊斯也凭此书获得当年英国图书奖“年度作家”,并在2014年入围“英国年度作家”短名单。之后,乔伊斯相继出版《时间停止的那一天》(2013),“一个人的朝圣”系列之《一个人的朝圣2:昆妮的情歌》(2014),《奇迹唱片行》(2017)。
关于《一个人的朝圣》,蕾秋·乔伊斯在访谈中曾提到,自己父亲患病是该书灵感的一部分。而该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作者自己见过的,很多只是一面之缘。她利用已知的东西,开始创造编排。该书中的很多描写都来源于她和丈夫的亲身经历,然后加以改编。
附录1.蕾秋·乔伊斯给中国读者的一封信
哈罗德的中国读者:
英格兰迎来又一个春天。不知道中国怎么样。
《一个人的朝圣》出版已有三年。我五年前开始动笔写它。小时候,我就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当这本书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时,真正打动我的却是我与读者之间产生的独特关系。我不是指评论家或者已经在出版行业的人。我指的是在旅途中、图书馆、书店以及书展上遇见的人,那些因为怕被挑出来,甚至不想问问题的人。那些安静地走上前来问我能和你说句话吗的人。他们直接叫我的名字。你好吗,蕾秋?他们拉住我的手。他们说,真好,终于见到你了。有一个女人,她送给我哈罗德•弗莱的鞋子形状的蛋糕,淋了奶油糖衣。还有个男人问我是不是和他所有的四任前妻聊过,因为他以为我写的就是他的人生故事,一字不差。其他人有哭了的,感谢我的理解,却没有解释我到底理解了什么。一个年轻女人拉住我的手半个小时之久,跟我讲她自己的朝圣,包括她背着我的书用十八个月的时间走遍欧洲。我看过他们所爱之人与逝去亲人的照片。我给一个死于癌症的小女孩签过名,她母亲仍然为她保留一面书柜,因为女儿最喜欢阅读。最近,我遇到的一个女人,给我看一张她20岁孙女的腿的照片。她的皮肤上,文的是我最新小说里的一句话:天空一直都在。是云来了又去。
所以这就是我学到的:当有另一人阅读时,一本书就活过来了。在那之前,它只是词句。而且人们需要书。我是说,我们真的需要书。书能帮我们理解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它们提出问题。它们提供另一种选择。它们和我们碰面,在私密的家中,或者在我们去上班的路上,等在学校大门口或坐在公园里时。它们对我们说,不,你不是独自一人。因为你的那种感觉,我也感觉得到。直到我出版了自己的作品,才有这种领悟。但现在我能知道这件事,又是何其幸运。 所以此时此刻,我们在另一个英国之春的伊始。冬日非常漫长。云朵已经移开,露出小片蓝天,荷叶的花瓣点饰花丛,树梢有了叶子。很奇妙,想起哈罗德•弗莱,这个温文尔雅的男人从我脑中的某处跃然纸上,然后又走进书中。很奇妙,想到他在没有我的陪伴下完成的所有冒险。那些他遇见而我不曾知道的人。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再次碰到他。或许他会跟我聊起中国。聊起春天。
尽管我不会再去写了。这一次我只会聆听。
四、同名电影
2023年,英国女导演希提·麦克唐纳(Hettie MacDonald)将《一个人的朝圣》搬上了银幕,由吉姆·布劳德本特、佩内洛普·威尔顿等人主演。这部108分钟的电影将蕾秋·乔伊斯的故事展现的惟妙惟肖,因为编剧就是蕾秋·乔伊斯,这也是必然的。
总体来说,是一部好电影。
希提·麦克唐纳(Hettie MacDonald),英国女导演,别名希提·麦当劳。代表作品是1996年执导的电影处女作《愈爱愈美丽》,获得好评。随后执导了一系列电视剧,包括《神秘博士》、《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探案》、《边隧谜案》、《雪镇疑杀》、《霍华德庄园》、《普通人》等。
附录2.《一个人的朝圣》:何时才能面对自己
这是豆瓣作者“大老师”(2023-11-24 20:17:46)发的电影剧情综述,言简意赅,附录如下:
因为一封信,65岁的老人,独自行走87天,627英里。
一个充满隐喻和启示的简约而不简单的故事。
哈罗德退休前是一家酿酒厂的员工,某天他收到了20年未见的前同事昆妮的信。昆妮住在一家疗养院,身患重病,写信是为了告别。
哈罗德写了回信,但始终拿捏不好写些什么。
寄信时与加油站女孩的对话启发了他。
“我阿姨也得了癌症,千万别放弃,重点不是吃药或治疗,信念(faith)才是最重要的,要有信心”
“我从来都不是很懂信仰(faith)的意义。”
“我说的不是宗教信仰,要相信自己能带来改变。”
“你的阿姨后来好多了吗,因为你相信她能好起来?”
“她说她因此获得希望,在她失去其他一切的时候.”
哈罗德甚至都没回家,直接上路了。
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风雨交加。
脚磨破了,鞋子磨坏了,路边晕倒,河水洗澡,露宿过街头,蹭过陌生人的剩饭,睡过陌生人的床。
遇见了形形色色的路人,街头跳舞的人,偷偷约会年轻男子的老头,以前是医生现在做保洁丈夫跟着情人和孩子走了的斯洛伐克女子。
妻子莫琳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走路了,更没有到过这么远的地方。哈罗德大概很久没有接触过这么多陌生的风景、新鲜的面孔。一开始他是忐忑的,抗拒的,路人搭话他会赶紧走开。但变化依然在发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被困在身体里太久,需要光、空气、风雨、草木打开自己。
困住哈罗德的不止身体。
大卫的身影不断加入旅途。大卫是哈罗德的儿子,小时候活泼可爱,长大后与父亲关系逐渐紧张,哈罗德与儿子的关系严厉多于温和,约束多于宠爱。儿子上了剑桥大学,学习上的巨大压力导致精神异常,开始酗酒,最后自尽离世。因为儿子的死,夫妻关系濒临破裂,“名存实亡”。
面对关心哈罗德的邻居,莫琳也小心翼翼地揭开了平静家庭下的秘密。
哈罗德因为痛苦,故意捣毁自己工厂的仓库,希望受到惩罚,但是善良的同事昆妮替他顶罪。昆妮被开除,远走他乡,哈罗德平静地送她离开。
20年前的哈罗德在所有人看来一定非常失败,对儿子的堕落和早逝无能为力,对妻子的悲怆和怨恨无可奈何,对同事舍已为人的义举无动于衷。被厄运撞击过,也被善良温暖过,这些都成为尘封已久的记忆,甚至是刻意“忘记”的记忆。至暗时刻,从未过去。
他为什么踏上这段“人生苦旅”,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原因,承担不起巨额花销,更重要的是,他想用苦难磨砺自己,用受难救赎自己,用不断延长的旅程延续同事的生命。他相信她一定在等他,等他把悲苦、愧疚、麻木、感慨、平静整理好,安顿好。
哈罗德每过一个邮箱就要投递一封明信片,通报行程,鼓励昆妮。他的明信片似乎真的起作用了,昆妮状况有了改善。“信念之旅”也逐渐被更多人和媒体关注,开始有人陆续加入旅程,组成了“朝圣小队”,甚至有了统一的T恤。
小队的加入是基于感动和同情,他们给了哈罗德意料之外的关注和支持,但过于喧嚣和庞杂也让这趟旅程变了味道。第一个加入的年轻人威尔居然偷偷翻哈罗德的行李,被发现之后仓皇离开。陪伴了哈罗德一段旅程的流浪狗在一座公交站跟着另一个人离开了。
哈罗德最终还是回归到一个人的旅程。
此时的哈罗德因为长期的户外行走,已经从一个衣冠楚楚的老者变成蓬头垢面的“流浪汉”,甚至进餐厅讨水喝都会被拒绝。儿子的悲剧已经遮盖不住,记忆不断涌上心头。这一切都让哈罗德不堪重负,越是接近终点,越是想放弃。
妻子莫琳给了他最后的鼓励。昆妮曾经探访过他们家,留下问候,但莫琳选择了隐瞒。哈罗德从来不知道这件事。莫琳一开始激烈反对这趟旅程,但这次难得的长时间的分别,让他们都得以独处和回想,开始被迫面对不幸的婚姻、沉重的过去、彼此的心结。莫琳隐瞒昆妮的探访,不是因为男女关系的嫌疑,而是嫉妒,嫉妒在面对人生痛苦时刻哈罗德有人抚慰。
是的,这就是一次“和解”之旅,与家人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命运和解。
等哈罗德到达疗养院的时候,昆妮病情已经更重了,不能说话,不认识人。
这次旅程最终成为哈罗德单方面的告别。
失落的哈罗德坐在海边,莫琳赶来坐在他身边。哈罗德不知道自己做这些的事的意义。莫琳说,你能成功地走到这里,已经是奇迹。
加油站女孩早已告诉莫琳,当时在加油站的对话是虚构的,她想安慰哈罗德,其实她的阿姨早就去世了。
基于一段谎言,坚定了一种“信念”,成就了一段“朝圣之旅”。“朝圣”不一定是信徒追逐来世幸福,也可以是迷失者忏悔今生罪业。
“一个人的朝圣”从简朴的形式到凝练的内容都代表一种经典的和解叙事模式。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或者漫游四方,或者神游四海,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放下该放下的,留下该留下的,要做到这些必须且只能独自上路,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
是不是人只有两鬓斑白的时候才有勇气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