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文:《拒王芬辞》 “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成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国太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王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人,议出密近,故计成如转圜,事成如催朽。今诸君徒见曩昔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曹操在这封信中用了一些著名的典故。伊尹是商汤的辅臣,伊为其名,尹为官职。在伊尹的辅助下,商汤攻灭夏桀,成为商朝的第一个国君。此后,他又辅助其后的国君外丙和仲壬,为三朝元老。仲壬死后,立汤之孙太甲即位。太甲即位后不理朝政,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又迎归复位。自此以后,伊尹不再参政。霍光是汉武帝时的大臣,受武帝遗诏辅政,昭帝即位后,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一时权倾朝野。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因刘贺淫乱而被霍光废而改立宣帝。霍光在朝廷执政二十余年,病卒。宣帝亲政后收霍氏兵权,后来以谋反罪诛杀霍光全族。曹操引用这二位掌权的大臣曾经废帝而新立。信中写道:废立帝王的事,是天下大事中最不容易的。古人有权衡事情成败、计算利害得失而这样做的。伊尹、霍光就是这样的人。伊尹怀着对国家最大的忠诚,依靠辅相的权势,地位在百官之上,所以他要废要立,能够心想事成。到了霍光,他受托国之重任,凭借着有声望的大臣地位,内靠太后主持大政的威势,外凭群臣都有相同想法的形势;同时,昌邑王刘贺即位不久,没有尊贵显赫的地位,朝廷中也缺乏直言敢谏的大臣,那些计谋又都出于与霍光亲近的大臣之手,所以他们的计划实施起来,好像转圈子一样迅速,事情成功如同摧枯拉朽那样容易。现在你们只看到过去容易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今天困难的一面。你们应考虑到,结众连党,比起吴楚七国之乱如何?合肥侯的显贵,比起吴王刘濞、楚王刘戊又如何?却要做非常重要的事,妄图成功,不是很危险吗?
曹操在信中详细地分析了伊尹和霍光成功的背景和条件,既有主观努力,又有客观基础,在于顺民意,也符合当时权贵们的利益。而以汉景帝时的吴、楚等七国诸侯叛乱失败的教训为例,说明现在废帝改立还没有客观基础,难免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