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老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十五分钟……”
一辈子与十五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就是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记录下来,供课前翻阅。
这两天观看全国语文教师大赛,线上听了肖培东老师的讲座,特意阅读了肖老师公众号文章,肖老师“备课八思”值得我们学习,摘录如下: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点);
2.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和主旨);
3.文章为什么而写(写作动机和背景);
4.怎样写出(语言和手法);
5.最能体现语言特点、手法特点的关键段落在何处(教学聚焦);
6.编者为何将它放在这个单元(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7.今年教读这篇文章最大意义是什么?(社会价值);
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是什么?读不懂的是什么?(学情预判)。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老师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
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和题的知识储备,才能举一反三、拓展延伸。一节好课妙就妙在“问题设计”恰当,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的心里去;问出水平来。问题驱动学生思维紧跟老师,老师引导点拨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
教师要把握把状态放在首位,把常规做到极致。课堂中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累了、不感兴趣、思维不活跃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学习高效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但绝非是速度越快越好,内容越多越好。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讲课速度,一定要给学生留反应的时间。内容也不必塞太满,毕竟十几岁的孩子一次性接受不了太多。
相信各位老师只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自己的课会越来越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