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电影开始逐渐从诙谐搞笑的吸金题材向关注民生、向家国情怀转变。这种转变,不单单只是个别导演的某部情怀梦想之作,而是这类作品开始有市场、有票房,成为了主流,尤其近段时间的芳华、无问西东。一个人对社会的关心和对弱者的怜悯,毕竟还是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以前我们总爱说,某国人素质高,中国人又如何如何,其实,所有的历史莫不过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别人无非比我们先行了几步。
《亲爱的》这部电影,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它有寻找孩子的痛苦,但就这个题材而言着墨其实不算浓重,却有大篇幅的对李红琴的描写。我一开始委实不太理解,刻画她对孩子的爱,想说明什么。她的善,更多只可能是个例,她对拐来孩子的善,也更只是个例,如论如何去刻画她的善良和坚韧不屈,都不能抵消半分拐卖儿童犯下的恶,也不能让人有半分心软去认为被拐儿童的父母应该原谅,哪怕她是无辜的。最多,就像影片里黄渤所说,只能做到不恨。所以,它其实只是一个拐卖的题材,但它探讨的不单单只是拐卖儿童这一问题。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容易,田文军,家庭事业一无所成;鲁晓娟,辛辛苦苦地想改变人生,却摆脱不了过去的印记;高夏,扛着一个破碎的家在外面低声下气讨生活;李红琴,被丈夫蒙在鼓里自以为无生育能力,辛苦抚养的孩子不能属于她,并茫然无措地怀孕了。哪怕住在五星别墅区的韩总,也只能痛哭流涕地面对金钱也无法抹去的悲伤。
这或许才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以为理所应当是坏的人,也可能是好人。以为只要永不放弃就会有结果,也可能只是没有尽头地坚持。我们如何在模式化脸谱化的善与恶里,如何在所有冰冷的框架程序里,去帮助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论她是人贩子的老婆或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去帮助所有的苦难,而无关这个人的外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