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到底什么样才算是真正学到并拥有了它呢?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好好学习》,如果不能那它只能算是信息,并不能算作你学会并拥有了知识。
今天分享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学会学习》「日」斋藤孝。书中把学习过程拆解成了三个部分:输入、处理和输出。输入的重点是把知识理解透彻;处理是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本领;输出是为了检验学习成果。
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书中介绍了三个高效方法:概念法、模仿法和限定法。
一.概念法。
就是学习到的新的知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认识,更要通过加深理解来夯实基础。
1.对概念进行定义。
比如沉没成本「指已经在某件事上投入且不可收回的时间、金钱等成本」;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等。
2.描述这个概念的应用场景。
沉没成本:看了一半实在看不进去的电影,不要觉得看不完浪费,看完一半用的时间就是沉没成本。
机会成本:农民要在一块土地上养家禽,养鸭、养鹅或养鸡。收益:养鹅>养鸭>养鸡,那么选择养鹅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鸭的收益。养鸡和养鸭的机会成本都是养鹅。
二.模仿。
我们都知道学画画时,刚开始最多的就是临摹,先通过大量的临摹练习学到其中的方法,然后再把它通过自己的理解去修整,让它拥有自己的风格。
想要接受新鲜事物,首先要全盘模仿要学习对象(必须是优秀的人或事物),学到其精髓,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形成自己的风格。适用于写作、画画等很多技能。
三.限定法。
想要在很多领域都出类拔萃可能很难,但如果能在一个领域深挖,那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内心都渴望成为很多领域的高手,其结果到最后可能是每个技能都只学到了点皮毛,或者因为想学的太多了太过焦虑而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了,到最后没有学到一个是自己真正擅长的。
这时需要给自己一个限定法,选出一个自己最想学的领域,集中精力,深入学习,把学习成果最大化。
贪多嚼不烂,不如实打实的,先扎扎实实的学会一样,再去考虑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