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妈妈找到青舟教育的老师咨询:上小学的女儿被同学欺负了,回到家却不跟我说,她还是无意间听同学说才知道的。
孩子哪哪都好,就是有事情憋在心里,不告诉任何人,被人欺负了都不敢说。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孩子在学校收到欺负,遇到委屈的事情,都不会找家长倾诉,要么自己消化,要么告诉朋友。
无数次令人心痛的新闻,也反映了这个问题:
江苏一位小男孩因为破坏了学校的公共设施,害怕家长惩罚,留下一封遗书就跳楼了.......
父母原本是孩子最亲密和信任的人,孩子遇见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可倾诉对象,毋庸置疑是父母。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哪怕收到伤害也不敢跟父母说,不想敞开心扉?
在不懂事的年龄,孩子一旦收到委屈就会找爸妈哭诉,手擦破皮也要赶快告诉家长, 要他们关心才安心。
在那个年纪,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说是避风港,可以无条件信任和理解,所以他的心是朝父母开的。
然而,伴随着成长,每当对父母求助或者倾诉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无法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和理解,甚至只有伤害,孩子便不在信任父母,心里关上了和父母交流的大门。
小时候被欺负,告诉家长以后,有多少人听到这样的话?
“肯定是你要动的手!活该!”
“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呢?”
“怎么好意思回来说,不知道打回去啊!”
当孩子求助父母,得到的不是安慰和理解,也不是替自己撑腰,反而是数落、质问、责怪孩子,孩子怎么能不受伤,不绝望。
心理学博士托马斯.戈登认为:不接纳的语言把孩子从身边推开,让孩子不再和父母交流。
想要得到孩子信任,父母和孩子沟通上要注意方式:少一些批评、指责、反问,多一些理解、倾听、接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孩子犯错误,不要反应过激,直接就指责孩子,首先要考虑一下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否感到害怕和恐惧,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支持:“就算你做的不对,但是爸妈依然爱你”、“不管发生什么事,爸妈都是你的后盾。”
在这个基础上,教给孩子原则和规矩,是非对错,才不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对父母的信任。
不然,孩子很容易因为父母的不理解,选择闷在心里。
做可以帮助孩子的父母,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理解自己,任何时候都会帮自己。
03
当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厉、要求非常严格,喜欢孩子听话,不给自己惹麻烦,孩子就会为了保持这份乖巧、懂事而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来换取父母的爱。
这类孩子很容易失去个性和主见,缺乏自信,哪怕被欺负了,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不敢反抗。
一旦做错事情,或者惹了麻烦,很容易被内心的愧疚和恐惧压垮,不到万不得已不敢让父母知道。
这警示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把握好尺寸,不要过分要求孩子乖巧懂事而失去自己我保护的勇气。
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想法;
不要控制太多,让孩子自己选择。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观察了100名孩子在5岁前,疫苗注射情况。
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害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和父母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假如父母流露出恐惧或者紧张的情绪,孩子往往也会变得更害怕。
孩子对父母的状态其实很敏感,他能感受到父母身上的能量,并做出反应。
有些父母,自己的能量很低,一点小时就会引起他们情绪波动,比如总是叹气、愁眉苦脸,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比他们还要担心,不知道怎么办。
甚至在某些事上,还反过来让孩子照顾自己的情绪,给自己支持和安慰。
这种消极的状态,反而会让孩子倍感压力,也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无力和弱小。
无法给自己的能量的父母,孩子自然会觉得无法向他们求助。
因此,我们常说“教育是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一点都没错。
换个角度来看,有了孩子,父母希望自己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所以会不自觉的提高自己,变得强大,获得成长和进步。
成为孩子可以求助的父母,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学习和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有效的对孩子进行实质性帮助。
平时更多表现出乐观、轻松、积极的状态,更能带给孩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