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阅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本想把这本书全部读完再写书评,但是只读了第一章,就有很多感悟,想要分享一下。
我没想到曾国藩原来是一个愤青,然后才逐步蜕变到老奸巨猾。他的人物形象更显真实,我对他的印象从一个圣人变成凡人,但心中的敬佩却又高了几分。他不改方正本色,却不失圆融,坚持忠心报国。在晚清这么一个政治环境之下,实属难能可贵。
本书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五、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画图甚漏”遭同事讥笑,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道光十二年,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科举,放榜日被学台发布公告,指责曾“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此为曾国藩平生一耻。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曾国藩做京官时,曾上了一道《应昭陈言疏》,建议皇帝举行“日讲”。皇帝很感兴趣,让他详细解释。曾国藩精心准备了讲稿,并且画了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但他不擅长画画,所以图表相当难看。讲稿在朝中传阅,大家均讥笑他画图丑陋。此为曾国藩平生第二耻。
曾国藩,在京官生涯中,十年七迁,傲视群曹,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想干一番,大事。结果却处处受到斥责。黄蒙的那句话,当了部长才知道官小。
以前做员工的时候,心里会嘀咕上司怎么尽出昏招。现在做了别人的上司。才发现,做老大的难处,才会体会到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做员工时,不如意还可以吐槽两句,大大咧咧;做领导了,带团队了,得犬儒,知进退。
你没有看到风景是因为你没有在那个位置上,等你到了那个位置上,你也许会发现看到的其实不是风景,是风暴。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曾国藩在京官时,不畏强权,刚直地让琦善、赛尚阿被查办,打破了官官相卫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得罪了一大批人,在咸丰二年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此为曾国藩平生第三耻。
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在长沙团练时,被绿营的痞兵围攻公馆,其他官员故意让他难堪,使得曾差点被杀掉,而且没处讲理,成为笑柄,非常难堪。此为曾国藩平生第四耻。
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你要当好官出成绩就可以理解谁不想往上爬,但能不能别把我们踩得这么狠,反衬得这么无能。
木秀于林风必吹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众人皆醉,我也只好喝上几杯。
年轻人多是线性思维,认为非好即坏,但真实的社会,远比想象中的复杂。人是非线性的,复杂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条件的改变,而做出相对应的改变。就如同,提拔干部。第一次我只得了五票,第二次得了十四票。人都是在动态的变化当中权衡利弊得失。
但是无论如何改变有一个前提,必然是趋利自保的,符合马斯洛模型的第二层次的需求:安全的需要。所以一个人锋芒毕露不好,会让人感受到威胁。
五、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在江西对抗太平军时,受到江西官僚系统的排挤,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手下的兵勇也被人痛骂毒打,遭受侮辱。此为曾国藩平生第五耻。
曾国藩反思道,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事,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设身处地,推己及人,那些自尊心受挫的同僚当然也会以冷面冷心,甚至排斥辱骂来对待他。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昧蛮干,一昧刚强。
阅历既久,才发现真正的抱道之士并不如他想象那样多。他认识到“不妄保举,不乱用钱”,则“人心不附”。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
以前做工作,我只是一心想着把工作做好,但是其他人并不是这么想,每个个体都是复杂的,他们去做一件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目的,或求升迁,或求其他……运用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就能很好处理这个问题。只有明白了他们的需求,才能够有效的地激励他们,带领他们,带动他们去实现目标,如果单方面,只凭高尚号召,只讲贡献,那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