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指点江山,抵不过一日三餐柴米油盐

来黄州三年,从最初的疲惫幽闭到后来的自我修复,搬到临皋亭后与东坡为伴,初生的麦苗给了苏轼一丝希望,然而接下来,便是更大的失望。


《寒食雨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是自读苏轼诗词文以来,感受到他最悲哀无力的两首。

以前不觉得,如今细细读下来,才发现苏轼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譬如寒食、清明、中秋、冬至等,一切与家人团聚与祭祀祖先的节日,他的情绪都会“失常”,减了几分豁达,增了许多惆怅。这就是一个凡尘之人,有着世俗的牵绊与温暖。

又是一年寒食节,再过几日便是清明节了。时光飞逝,来黄州已经三年了,留下了什么呢?从定惠院到临皋亭,环境上不再幽闭,也试着临江远眺,尽赏“晚景落琼杯”的开阔,心情一时畅达;也曾耕种田野,感受“覆块青青麦未苏”带来的希望,心态缓缓复苏;也曾梦中恍惚,疑惑“推枕惘然不见”的真假,彩色黑白强烈冲击……轻声问自己,这三年,留下了什么?

命不由人,但恐欢意年年谢。当初定惠院旁的那株海棠,也在时光的无情中,告别了昔日的姿容姣好。花落后,静静躺在雪野之中。她曾经绽放,绝唱着属于她的希望;她最终掉落,抵不过这风雨的狂暴。

那些曾经以为会相伴一生不会抛弃我远去的人,那些曾经执念需要毕生坚守的事,都在年华中与我挥手作别。回首望去,她们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印迹,然而如今恍若大梦一场,真的出现过吗?是的,出现过,否则我不会为此伤痕累累满身疲惫;但是她们哪里去了呢?我似乎又找不到踪影。

一生追寻,执着留下了什么?两鬓斑白,身陷孤寂,就连基本的温饱也成了问题。原本耕种时想给自己一份希望,然而天灾依旧不放过我。屋外大雨,屋里小雨,我连寒食节这个重要的节日都忘了,还要我怎么样!

我做错了什么?上天!我做错了什么?皇上!为什么要如此对待我?!父亲、母亲、亡妻,我想去你们的坟前,倾诉一下,看看你们啊,可是路远迢迢回不去,我现在的样子,实在是狼狈至极。你们眼中心中的我,那个意气风发的苏轼,是不是已经不在了?

欲哭无泪,大悲无声。当一个人心痛心寒到极点的时候,心中的泪砸了千万次,眼中的泪落不下一滴。哭不出来,是一种极致的悲哀。是的,苏轼的神经,在此刻崩溃了。一次次自降期待,然而这世间连最后的底线都没留给他。曾经的高度彻底坍塌时,他心如死灰。

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居庙堂之高,他退了;处江湖之远,他退了。如今,退无可退,一个能说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自视甚高的人,做好了躬耕于东坡的准备,却不知道,日常劳作不是书生意气,天灾更甚人祸。风花雪月指点江山,抵不过一日三餐柴米油盐。

当心理的防线彻底崩塌,一身两生,从苏轼到东坡,从《定风波》开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摘要简介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是宋朝的一件在艺术领域富有代表性的文物,并且启发了很多其他书画家...
    VivR阅读 7,829评论 21 16
  • 【画外音】 今天当我们细细品读苏轼的诗词,在那字里行间之中,依稀可以看见三个女人的身影:她聪慧过人,虽早早地离开人...
    断桥隐残雪阅读 706评论 0 1
  • 名士自风流 张宇萌 南京 八年级 《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
    乐仁智l让文字在山水间跳舞阅读 4,158评论 0 4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哲学家...
    孟云凡阅读 1,482评论 0 14
  • 秋风未来已中秋,旧时童光梦里留。 忙忙市井多陌路,最是回家解乡愁。
    千古镜阅读 27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