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出差到洛阳,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第一次见识到寓意富贵的牡丹,不免心驰神荡,惊喜万分。
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
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400多个品种。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
我们去的王城公园看牡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艳冠群芳。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牡丹栽培源于河洛,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牡丹栽培中心之一,早在唐宋时期洛阳即已具备系统的栽花技艺,形成赏花习俗及与牡丹有关的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等,由此衍生出洛阳牡丹文化。
洛阳曾是唐朝的东京,交通方便,贸易兴隆,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
宋代以来,赏牡丹习俗在民间更为盛行,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描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名贵非凡,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尤受人们青睐。
我这些年看见过四川丹景山的牡丹、家乡重庆铜梁的牡丹以及大西北洛阳人民捐赠的牡丹,丹景山的牡丹也从洛阳引种,每次见到牡丹,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欣喜于牡丹的生命力旺盛,即使在干旱盐碱的大西北,她仍然能够肆意怒放。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