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去美林看全屋定制方案的路上,朋友突然跟我说,方大同走了。简简单单几句话。相互唏嘘。那一刻我去搜索了一下百度,果然上了头条,2月21日的信息,3月1日经纪公司才放出来官宣。果然还是方大同的风格,连生病和死亡都是低调的。
我第一时间也截图转发了妹妹。没想到她感慨万分,但我来不及多说也来不及多想,就跟她说了句:“正常的,珍惜眼前人。”匆匆下车。也确实再没了像当初见到金庸老先生之类明星、作家离世时的震惊。
直到今天早上醒来,赖床这会儿,刷到昨天铺天盖地的朋友圈,才后知后觉地想起这件事儿。不是忘记了“方大同已逝”这个事情,昨晚我还跟队友聊起,播放了一下他的歌曲;而是想起“我好像没大家那么感伤”这个点。
然后我认真想了一下,是因为对方大同这个人陌生、太遥远了吗?也不是,高中时期听了好多他的歌,那时候家里的收音机,他和五月天是一样霸榜的存在,甚至一首《三人游》和《love song》还能让我想起去二姑家借电脑玩的日子。那会儿除了玩黄金矿工,就是带mp3去下载歌曲。方大同,是那个年代能占我的mp3一席之地的歌手。
再想想,好像前阵子琼瑶阿姨走了,我好像也是感慨而不感伤。这么一个几乎可以代表童年的前辈离去,竟然没有非常直接的触动,或许是长大了,冷血了?麻木了?
一大早,想着这个问题,好像用了5分钟想通了:其实都不是。不是我不关心他们的状态,而是有太多要关心的事情,他们,以及类似的事情,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不再像从前的比重那么大。
就像昨天,比关心这个新闻更重要的,是要去搞定装修的全屋设计方案,因为计划这几天要定好商家,所以设计细节、颜色要投入大量沟通,还要尽可能压价,节约预算。还有肚子里的宝宝即将来到这个世界上,无数琐碎的事情每天散落一点,填充了大量的时间。以及工作……等等等等。
——不是因为逝去的人太遥远,或者麻木,而是生活中嵌入了太多新的事情。现在的生活,需要更多看向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
很久以来,跟之前一位好朋友一直共识的一句话是:“活在当下”。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与自己和解,就是,做不到真正的“活在当下”。总是很喜欢恋旧,缅怀,以及感伤。
直到这一两年忙碌了很多,例如结婚了,有宝宝了,研究编曲钢琴了,突然发现好像还是因为以前太闲了。有些哲理,根本无需参悟,当你经历了人生下一个阶段,就会自然而然解开。就像打怪升级,以前过不去,只是因为段位不够高。
最近也常常在医院有更多思考。我经常在产科候诊的时候想,产房是个多喜庆的地方啊,每天迎接这么多个小生命的到来。也经常在B超科,看到瘦骨嶙峋、或者挂着药水的病人被推进去,如果是楼下CT,更触目惊心,男女老少,平时很难见到的场景,去等待10分钟也许就见到了。死亡又是个多么贴近我们的事情。突然就懂得了以前不知道谁说的:“如果你有什么看不开的事情,就去医院看一看。”
我也常常想,等小宝宝出生了,我就正式升级为妈妈了,ta开始长大,我也开始老去。我见证ta的到来,未来ta将见证我的离去。
所以很难再投入地感伤哪个明星又离开了……或者也许,如果是特别喜欢或着迷的,会多投入一些,毕竟占据了生命更重要的位置。而在当下,是多囤几块尿不湿迎接宝宝的到来;是帮老爸老妈买好商业医保,劝顽固的二老体检……等等。
生命轮回,在真实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