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是什么标准?一堂差课又是什么样子?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科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把学生当作未来的人去看,教师所关注的点应是教的知识能让学生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赵老师作了举了一个恰当的例子:中国学生为什么学习外语,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学生站在外国的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一种“高瞻远瞩”格局观。
一堂好课在教学目标上符合要求,目标明确;在教学内容上内容正确充实,处理得当;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抓住关键;在教学方法上适当,善启善导;在教学任务上完成任务,同时在教师素质和教学特色上都有一定的要求。窦桂梅、叶澜、朱永新等名家也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但是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尤为让我印象深刻。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可能是我们比较本质的追求。空洞的唯知识论,让学生学完知识,却只知道为考试而学。平时的教学中,是教的目标还是学的目标,三维目标是否变成三个目标。在学生心里,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自己成了接受机器或者配合老师的道具。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平等的尊重”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差课的样子。在课堂中滥用情境的事情时有发生,以小学语文课‘珍珠鸟’为例,问学生喜欢鸟吗?你打算如何对待它,热闹讨论的背后却可能是无关的导入。‘青藏铁路’、‘小狗抢肉骨头’这样的示例也不能融入学生的生活,因为在他们生活中这样现象少之又少,无法引起充分共鸣。切忌穿新鞋,走老路,耐人寻味。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假探究出现。想想我组建小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如此。种种问题,问题种种,不一定被定义为差课,但是确实值得商榷和反思。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引领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教什么,引导学生学会什么,尤为重要。能否让学生从具象思维变成抽象思考,而这些思考既能在课堂上落实,又可以融入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在这个大格局观中去重建课堂、重塑关系、重构作业。问题是成功学习的本源,生活是有效学习的基点,评价是智慧学习的保障。交互式反馈是深度对话不可或缺的元素。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在重塑关系中,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新时代的师生关系要允许学生犯错,作为教师认真聆听,有意识有准备的和学生沟通,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问候,才能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我想师生关系好了,有意义、有效果的教育才会发生。在重构作业中,作业批改从只看对错走向精心批改,从简单订正走向细致讲评。其中,对比传统作业,赋予真实情境更加重要。
最后,提高教学站位,达成三个超越(学科、教材、课堂);找准教学定位,依据三个对照(目标、学情、经验);要求落实到位,实现三个转化(理想与现实、具体与抽象、问题与答案)。值得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