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这篇笔记,想聊一聊一个发生在湖南神的童故事。一个名叫魏永康的80后在其母亲曾学梅的教导下从两岁起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在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是,在2003年7月,魏永康在连续读了3年研究生的情况下,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这是一个现代版伤仲永的故事。对于魏永康的故事,很多人在指责他母亲的教育方式:母亲曾学梅为了让魏永康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她包揽了儿子除了学习之外的全部事情,包括端饭、喂饭、陪读。
这只是客观因素,而对于魏永康而言,“神童”的称号并没有让他的人生开挂,反而成为了拖累。超强的学习能力,却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原因在哪里?
《认知觉醒》中提及的元认知能力或许能找到答案。这个“元认知”,就是对自身“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我们的理智脑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一方面,它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则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在学校里培养的恰恰只有认知能力,也就是对于学习、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而对于元认知能力,对于事物的观察和反思的能力是欠缺的。
这就是魏永康成才失败的底层原因,也就是元认知能力不足。曾经的“神童”生活,母亲帮他打理好一切,他只要专心他的学业,也就是提升认知能力。也恰恰因为母亲的一手包办,也让他丧失了锻炼自己元认知能力的机会。
而大学生活,不单单是学习,更多的还是需要社交的能力。魏永康在考上学校以后认为自己长大了,不需要母亲的陪读了,于是他一个人孤身前往北京求学。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没有了母亲的照顾,他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且与同学、老师都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导致毕业论文无人指导,最终,还是被学校劝退了。
这就是典型的元认知能力的欠缺。所以,在我们身边肯定会有这样的人:小时候是一名学霸,学习能力无可匹敌,但是长大之后,却成就平平。包括那些被我们定义成“神童”的孩子,他们彼时的能力或许仅限于强大的认知能力,一旦忽视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他未来的成就,也就被限定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这个认知对我还是很有触动的,我们一味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为学习就是一切,却恰恰培养成一个“跛脚”的孩子。高分低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考试机器还是一个健全的孩子?
其实,这段时间的政策还是很有必要的,也给我们一顿当头棒喝。孩子们学来的知识,最终还是要用到社会上的,失去元认知能力的孩子,空有丰富学识,却用不出来,不是很可悲吗?
浮躁的社会,需要沉淀。这或许就是读书的好处,我们都知道高分低能不好,却不知道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而知识或许就能揭开这个问题的底层原因。
(本文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