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傍晚的时候,村里喇叭忽然广播说,晚上在十字街放电影,吃饭后开始,两部片子,是县里安排放映的,大家晚上都去看。突然有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有十几年没有在大街看过电影了,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一下子涌现眼前。
那时候的村里,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电视机更是稀少,晚上大家大多数时间,要么在一起聊聊家常,要么就做些家务活。小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村里有红白喜事和过庙会,因为那样的话,就有电影可看了。每逢有电影的日子,我们这帮孩子们就像过节一样,放了学,到家里匆匆地扒几口饭,抱着小板凳就往街里跑,站住靠前的地方,惟恐自己错过电影的每一个细节。大人们虽然没有我们性急,但吃饭后,也都陆陆续续地赶来看电影了。场面逐渐地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关门闭户来享受“娱乐大餐”。电影开始了,嘈杂的人声渐渐平息,观众都聚精会神地看起电影来。通常放电影都是两部,散场的时候,也差不多该睡觉了。于是,大人喊着孩子,孩子叫着爹娘,场面再次热闹,人群渐渐散去。路上人们谈论的必然是电影情节。
一场电影通常会让人们至少议论三四天。我们小孩子就更为兴奋,课余饭后,大声的议论、争执,玩游戏时模仿电影中的人物,时不时地带出一两句台词,那场面现在想起不禁有些神往。
后来,村里规定红白喜事不能大操大办,于是,红白喜事放电影的规程被取消了。仅保留了一年一度的庙会放电影。这唯一看电影的机会,我们自然倍加珍惜。天光大亮就吃了晚饭,早早地守在放电影的地方,等着电影开演。由于是夏天,下雨是经常的事,有好几次都因为看电影而挨了雨淋,有过几次,雨下的不急,观众谁也不走,打着伞,披块塑料布,接着看,那种精神真可谓不畏艰辛了。
再后来,村里电视多了起来,不知何时,露天电影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的眼球也从电影转移到了电视。接着影碟机、DVD进入家庭,电影能够在家看,也没人嚷着去大街看电影了。
现在,我更多的是坐在电脑前,想看电影就下载几部,看完了,删掉。不用担心看不清画面,也不用苦苦守候银幕,可是当年的心情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