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阳明思想历程,阐释心学义理
一、王阳明思想
(一)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王阳明解“格物致知”
“格物”指穷尽事物的道理
“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二)王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王阳明在悟道之前有“三变”
异质的转变:泛滥于词章、出入佛老、龙场悟道
王学的“后三变”
同质的转变:默坐澄心
致良知
圆熟化境
二、阳明学详解
(一)基本义旨
良知之天理
良知由自身内在本性,自然而自发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
拉在井里的小孩
致良知与逆觉体征
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良知本心
(二)知行合一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
知行本为一体,但因私欲背离,所以必须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为一
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
当我们心知善恶时,便已好此善、恶此恶了
(三)良知与知识
良知指“德性之知”
发于性体之知
如当恻隐自然侧隐
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为了达到对事物的真知,我们内心的良知会发出命令,让我们去见、去闻、去求知、去习能
致良知,并不是凭空可以“致”得的,必须落在实事上
三、阳明学的风行
(一)功夫指点的意义
克己与为己之心
“克己”并不是不让眼耳口鼻,去视、听、言、动,而是不可“随躯壳起念”
“真己”与“躯壳之己”是主从关系:有“真己”作主宰,躯壳变成了“真己”的具体表现
静坐与光景
人需要在做好事上磨练功夫才有益处,一味好静只是一种逃避的自私
那些不通过真切功夫以使良知在日常事务中流转,而只静坐观心,凭空去描绘良知心体如何,则良知本身就成了“光景”,很容易破灭
教他们存天理、灭人欲,归于致良知的正道功夫
(二)四句教与天泉证道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发动就有了善恶之分
知善知恶是良知:心意发动处的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
为善去恶是格物:由好善而为善,由恶恶而去恶
天泉证道
让喜欢参透本体的人,也要下一点功夫;让喜欢下功夫的人,也要努力去参透一点本体
(三)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义蕴与境界
良知心体正是“定是非,知善恶”的标准,也是成就事物的实现原理
让喜欢参透本体的人,也要下一点功夫;让喜欢下功夫的人,也要努力去参透一点本体
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义蕴与境界
良知心体正是“定是非,知善恶”的标准,也是成就事物的实现原理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一切事物皆在良知天理之润泽中而得其真实之成就“心与理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四、王阳明其人
(一)王阳明的亲民哲学及事功
先亲亲,后仁民,最后爱物,这是“厚薄”的自然秩序你对你的家人,要比对陌生人要好,这是良知天理。
虽先亲亲,但却不碍仁民,不碍爱物,也是仁心通于万物的“同体”之义
爱有等差
(二)王阳明的人格与风格
大丈夫气概
在政治上,他为平民立言,而反抗专制;在学术上,他聚集豪杰同志之士,共讲良知之学
狂者胸次
一切只依良知真是非而行,不委屈,不敷衍,没有瞻顾,没有回护
敬畏与洒落
敬畏是指不要欺瞒你的良知
一个人如果能稳当快乐便是洒落
(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