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炎热的夏天,足不出户,患者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可挂号问诊缴费,享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如今,“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7月22日,安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互联网 +”时代居民就医模式调研团队,前往合肥市安医附院门诊部和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调研。
近期酷暑难耐,是各种夏季病的高发期,可偌大的医院门诊大厅却只坐了十几个等待的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科室主任袁医生说,合肥市二院作为三甲级医院,早就推出了O2O(Online To Offline)的就医平台,对于居民挂号问诊,只需在微信公众号关注医院公众号,轻轻滑动指尖,就能获取从门诊到住院的全流程医疗与健康服务,就医看病不用排队。
62岁的严阿姨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看专家门诊。不同于几年前,早上5点就要起床前往医院排队。如今她只需要网上预约就轻松挂到了专家号。“这种网上预约专家号确实给我带来了好处,如果能挂上就看,挂不上的号还可以选择其他医院的专家,既不必像过去那样起个大早去排队挂号,又避免了这家医院挂不上,别家医院的号也没了的情况。”严阿姨说道。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数据时代,每个患者都有一份自己的电子病历。住院患者还有自己的电子档案,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手腕带,这可保证护理行为的准确和安全,特别是危重症病人、意识障碍病人、老年病人、语言及听力障碍等不能清楚表明自己身份时,手腕带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患者转接和交接班、留取标本、去辅助科室做各项检查等均能通过标识手腕带准确识别患者,避免了以往单一的床头卡核对,患者离开病房就不知如何确认患者身份事情的发生。而且随着患者越来越注重个人的隐私,公示性的患者资料卡必然会因各方反对而逐渐淘汰。
“互联网+医疗”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弊端。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大多数地方的患者手机付费无法进行医保报销,患者只能自费,只有个别地方在试点医保支持互联网支付。并且“互联网+医疗”提供医疗咨询只能针对小病和慢性病,比如像伤风感冒、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大病和疑难杂症还需要患者与医生面对面交流,“互联网+医疗”无法取代实体医院。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尚不能实现。这是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硬件软肋。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医疗机构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患者检验检查结果不能共享,医院孤岛现象相当严重。
那么面对拥有“双刃剑”的“互联网+医疗”,患者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专家认为,患者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问诊和咨询,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考网络咨询医生的意见。如果是医院面诊确诊过后的恢复阶段,可以选择性采纳网络医生建议。但是自身突发疾病,最好亲自通过医生诊断,现在的网络挂号预约候诊也很方便。“具体一点像感冒咳嗽发烧等小病,或者是一些外部伤害像划伤之类,或者是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以使用网络咨询。但是对于自己无法把握的病例,建议亲自去医院就诊。”袁医生说。
“互联网+医疗”调研团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居民就医模式的情况。据副队长柯菁菁介绍,通过他们问卷反馈,当前还有大约21%的居民对于新型的互联网医疗是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其中老年人占大多数,而在剩下的79%的居民中,经常使用互联网挂号候诊的约占到45%,选择在线咨询医生的约占30%,使用移动医疗设备和远程会诊的约占25%。“从数据来看,‘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模式,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相信在政府的监管和限制下,新型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一定可以更加完善。”柯菁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