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欲竭其精
1.“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也。咱们先聊聊第一句,其中有三个关键字,“欲、竭、精”。咱们一个一个字分析。
2.欲,《说文解字》,贪欲也;
欲,从谷从欠,从欠取慕液之意,从谷取虚受之意;
又物欲,《礼: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人性之欲也。";
又心所贪爱为欲,《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又将然也,欲浑欲不胜簪;又期愿之辞,如欲明德于天下。
重点讨论下“感于物而动,人性之欲也”:感,人有“六感”,其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人体通过这六种感知途径接触万物,然后产生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觉,六觉作用于心则形成人之“六欲”,这是“感于物而动"的作用机制。大家可以看出“欲”的产生是由外而触内。以“外为阳,内为阴”来界定,“欲”是包含在“阳”这个范畴里的,属于人的情志活动,“神”的一种表现(神和精是具有阴阳属性的一对关系,下面会谈到)。人们经常会说“七情六欲”,那么“情”是如何产生的呢?
《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有明确阐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化五气以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义甚明。由此可以得出,“七情”在内,表现在外,同样是“神”的一种表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七情六欲”都是“神”的具体表现,但有差异,“七情”是阳中之阴,“六欲”是阳中之阳。
3,竭:《集韵》《韵会》《正韵》尽也,如《史记》神大用则竭;《说文》负举也,如五行之运,迭相竭也;《玉篇》败也,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竭,是个渐变的过程由超负荷至衰败再到干涸。有隐蔽性强,不易觉察的特点。
4.精:《内经》中用到最多的一个字。先看古文释义:
《说文解字》“择米也,拨云雾而见青天亦曰精”;
《注》“精,犹精密也,又灵也,真气也”;《易》“精气为物”;
《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又“五星者五行之精:木精曰岁星,火精曰荧惑,土精曰镇星,金精曰太白,水精曰辰星”。
再看《内经》的阐述:“夫精者,身之本也”,“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这是《内经》关于“精”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精是阴阳合气产生的,人身体的根本所在,藏在肾脏,是一种能量高度集中的物质,把精和神分阴阳的话,精属阴,特定条件下可以气化。
前面谈过“神”,这里不再赘述。总结一下精与神的关系:心藏神,肾藏精;心属火,肾属水。精与神是水与火、阴与阳的关系。精为神之本,神为精之标。
5,以欲,竭其精其义已明,因为纵欲而使人之精逐渐枯竭。其作用机制是,因纵欲而神伤,“神气乃浮”,因“浮”则阳之不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精竭是个渐进的过程,切不可大意。《内经》中这样说,“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则折寿而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