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老爸发短信告诉我,H奶奶去世了,享年82岁。
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发呆了好一阵,不知道怎么回信。这几天,H奶奶的面容和身影时不时萦绕在我心头,每每想起,心里总是发慌。明天H奶奶就要上山了,我就在他乡为她老人家写点文字,且做纪念吧。
H奶奶是我家邻居,出了五代,还是沾点亲,我们两家相隔不到三百米。他家属于“高路里”,比我家地势高五六米,我们对门对户。H爷爷H奶奶常年在家,也喜欢在家门口忙活或者闲聊,每次出门,我都会自然地望向H奶奶家,如果在,我一般会打声招呼。近些年,我回家回得少,每次回去,基本都会和H奶奶拉拉家常。我爸近几年在老家,也喜欢去H奶奶家闲聊。
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二美湾(自然村)有“拜年”的习俗。每家的一家之主、年轻小伙、小孩子都要去给村里其他每家每户拜年。老人、妇女一般守在家里招待客人。记得儿时,都是上午拜完,这几年可能湾里户数多起来了,礼数也没以前那么讲究了。也会有少数人家没有给每家拜年,或者到了下午还在拜年的。
每年大年初一,我最喜欢去H奶奶家拜年,每次去拜年,H奶奶总爱给我塞糖,即使我早就已经成年。今年大年初一H奶奶又给我塞了糖,我也乐意地接下,享受着被奶奶宠爱的感觉。
H奶奶家客厅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壁画,在我印象中,有毛主席像、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的骑马像,客厅中间有一个有很多年头的“北京炉子”,对了,还有印着各种花鸟的老式木橱柜。今年大年初一去拜年时,依旧保持着这布置。
H爷爷和H奶奶是我们村的模范夫妻,H爷爷是位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也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司仪,基本上,村里办丧事都要请H爷爷做各种张罗。H奶奶在我儿时的印象中,也一直是个和蔼可亲、知书达礼的老奶奶,对待任何人都是微笑着的。据长辈说,她俩夫妻几十年来从来没真正吵过架。
H爷爷H奶奶一家还是出了名的模范家庭。他们有三个很有出息的儿子,三兄弟继承了父母的好基因,都很努力勤奋。老大做建筑生意、包工地,不说事业做得很大,在娄底里也有好几套房;老二是村长,在涟源卖卡车等生意赚了钱,很有经商才能,人也正派,被村里一致请回来做了几届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村里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观;老三在隔壁镇做基层公务员,本本分分,也快到退休的年纪。三兄弟很团结,在他们老屋对面,并排起了三栋规格一致的小洋楼,从里头到外头,分别老大老二老三。
他们一家的家风也很好,儿孙辈也都是走正道、很孝顺,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逢年过节,三个孩子、以及孙辈都会回来。儿孙们近些年都没有出远门,在本市范围内闯事业,他们经常性地回来照看两位老人,每次回家,都会去河对面肖家冲给家里挑水。因为肖家冲的水比自来水好喝多了,清冽甘甜,没有水垢,两位老人只喝得惯肖家冲的水。以前是儿子们挑水,近些年都是孙辈们挑了。
H奶奶一家虽然比较宽裕,H爷爷每个月也有退休金,但两夫妻一直过得很朴素,住在老红砖屋里,也自己种点菜。儿孙们回来,还可以给他们带点菜去城里。
写了这么些,突然发现我并不知道H奶奶实际的名字,关于她的个人事迹,我更是很少知道。在我们老家基本都是这样,晚辈称村里的奶奶、祖奶奶,一般根据她丈夫的名字来称呼。比如我叫H奶奶,是因为她先生名字中有个“H”字。
H奶奶明天就要上山了,选了个吉利的好日子。老爸和我说,H奶奶的丧事办得很丰厚,H奶奶生前特地委托西公坳庵堂从南岳山请来了六个和尚,唱三天两夜。
毛主席在老三篇《为人民服务》中有一段话,“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和张思德战士一样,H奶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H奶奶生前并未做什么惊天动地、丰功伟绩的事,也许很多年后,也不免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她的儿孙们身体里流淌着她的血液,她的儿孙们继承了她的美德,她的儿孙们也将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想,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正是有H奶奶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劳付出、繁衍与培育吧!没有这么多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也就不可能有我们繁荣昌盛、幸福和谐的今天。她们都是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H奶奶,愿您一路走好,愿您在那边幸福安康!
晚生:三三
农历二零二二年六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