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了,你是不是又在心中开始设立很多的“宏伟的新年计划”了?
比如,一年要赚100万、每月要读10本书、每周锻炼三次、每天写作2000字等等这些目标,从理论上讲,这些目标意味着我们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但往往这些目标不切实际,因为我们没有把它们化为上百次的小小改变。
在实现我们“宏伟的新年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指导我们一步步达成目标的详细说明,需要逐步小幅度的自我助推,通过一次次助推取得新的进步。
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养成阅读和记录的习惯,如果从开始阅读和记录的第一天,我就定下一定要保持每天阅读一本书、每天保持记录1000字的习惯,我想我一定坚持不了。
那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开始尝试阅读和记录时,那时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来,不要放弃,尝试过很多方法,找朋友一起打卡、公开承诺、自我鼓励,我发现就是一点一滴的助推,改善我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助推我向积极的方向前进。
使用这种助推策略,并不追求大幅转变,一开始变化幅度很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范围不断扩大,变化幅度逐渐增强。要想了解助推策略,我们先看看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助推策略的有效性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助推只需要最少的物质条件,因此,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很小。
第二,助推通过捷径心理产生影响。如果我们认同一些人的时候,我们和他人越相似,他们对我们行为的影响越强,我们越愿意做恰如其分的事情。
第三,态度取决于行为。大多数人认为我们的行为取决于态度,但事实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正好相反。
早在大约2005年,一批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始研究“助推”这个概念。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改善人们行为的最佳方式可能不是要求人们在态度上或偏好上做出重大改变,而是潜移默化地助推他人向积极的方向前进。
我们也可以将助推用于自我驱动上,个人也可通过自我助推养成更健康、更具创造性的行为习惯。
回到我们的“宏伟的新年计划”上来,不论设立怎么的大目标,我们不要盯着结果看,而是关注过程。
每天、每周、每月,基于小幅度的自我助推、递增的变化,在短时间内通过对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及心态的微小改变,小幅度改善心理和行为。这种细微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引发较大的变化。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玛·卡迪在《高能量姿势》中也说到:
“当你助推自己的时候,如果现实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小,你就不会感到气馁,也意味着你也不容易放弃。结果是,你的行为变化更可信、更持久、且更容易自我强化。”
我想说,自我助推的确是有效的,我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这一策略,通过几百次的小小的改变,让我的阅读、运动、写作计划没有落空,而是持续在进行。
在朝目标努力的漫长进程中,我也有失败的经历,但那都没有关系,偶尔的中断不是放弃,你只需从自己最容易接受、最舒服的开始再开始就好。
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去跑马拉松比赛,但这不影响我们放弃跑步,这一点很重要。自我助推,你可以朝你的“宏伟的新年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