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刚下过一场雨,还没凉快几天,秋老虎就跑出来夺人爽快与清凉了,这还不算啥,毕竟,大自然的规律除了忍耐还有人类智慧下诞生的各种科技产物可以阻挡,比如空调,比如风扇。但,认为制造的很多形式主义事件,却真真是当下的我连躲也躲不开、逃也逃不掉的酷暑,比如事先给了答案的新课标考试、比如走走过场拍两张照片了事的教研以及三笔一画比赛。
在这种形式主义中穿梭,感觉自己十分愤怒以及无能,然,愤怒是不能宣泄的,哪怕从语言、表情或情绪上泄露半分;但无能确实可以利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一点一滴改变的,于是,在忍受了一天人为创设的形式主义情境后,我阅读至此时。
下班后听完魏智渊老师关于教师如何专业成长得咖啡馆讲座,一个点直击当下:向比你高至少两个量级的真正高手学习、在真实情境中不断求索找到真正意义上能够让自己成长得问题、经由经典的啃读建构底层自我。
这三点,对如今的我来说,至关重要,但真正重要的还不是观点本身,而是将观点和与之相匹配的自我行动,作为接下来每一天的行动刚要,不可偏离。
晚饭后读完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受启发处良多,最大之处在于:张老师的言辞间,让我再一次见证了读书就是滚雪球的这么一个过程。因为,我在祖庆老师的字里行间,发现了很多我认为很有必要阅读的书籍,更是发现了一些小语教育界的专家和高手,我不断地在阅读间隙从当当网和B站上搜索,一来为找到这些人的书看,二来为寻这些优秀教师的课例来听。一本书读下来,不仅从祖庆老师本身的个人总结中获得启发,更是找到了自己接下来进一步学习的起点,可谓一石二鸟。
最后,谈一谈从祖庆老师字里行间的个人总结中得来的收获,最最大的收获,是他论述自己还是青年教师时,所采用的自我精进方法,他在书中写到:
“后来,我细细地盘点听过的一些名师。我把目光锁定在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身上。我像粉丝追踪偶像一样,锁定这三位名师的课。凡是有他们参与的教学观摩活动,无论公费还是自费,只要财力和脚力足够,我几乎一场不落。
听了课,不过瘾。我又找来这几位名师的教学实录,一遍一遍地阅读,一遍一遍地摘抄。每一节课都抄过至少一遍。有的课,我甚至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抄实录,不过瘾。于是找来录像课细细研究。研究实录或录像,我有两个绝招。
一是微格研究。从‘导课艺术’‘问题设计’‘理答技巧’‘朗读指导’‘课堂鼓励’‘读写结合’‘结课艺术’等维度,归类研究,提取策略。
二是还原研究。试着将名师的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在‘教学设计’边上,写出‘设计意图’。就这样,实录-设计-理念一步步逼近名师教学设计的内核。现在想来,研究名师实录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练习书法的‘读贴’。‘读贴’久了,写字就有了心得。教书亦然。”
如此长的一段文字,我为何要将之抄录呢?自然是因为,找到了契合的方法,日后定要实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