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偷懒留下的破绽
1、 回顾过往学习或练习,多次因当时感觉已懂或嫌麻烦,便在一些关键细节上做了简化或跳过;
2、这种偷懒埋下的隐患,如同练功时留下的罩门,导致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始终存在薄弱环节,未能真正扎实;
3、直到后续需要应用、实战或面临考验时,这些被忽略的环节才暴露出来,成为明显且致命的破绽;
4、经过针对性的补充,才深刻体会到当初偷懒省略之处就是木桶的短板。这些感受也从侧面印证了“慢即是快”;
5、下一步行动:
(1)在学习和练习任何新事物时,务必警惕“感觉已懂”的念头,对预设“无用”的环节保持敬畏,按部就班完成;
(2)完成学习或练习后,主动进行自我测试或寻求反馈,重点验证那些曾想偷懒的部分是否真正掌握;
(3)牢记“慢即是快”,多提醒自己:扎实的基础无捷径,今日省下的麻烦,终将成为他日更大的麻烦;
(4)遇到觉得繁琐的内容,先记录下来,事后再深入思考其存在的意义,避免因偏见而随意省略关键步骤;
【二】认知缺失的幼稚
1、观察到不少想法和言论,期待不劳而获或轻松达成目标,这透露出一种天真甚至幼稚;
2、反思其根源,往往是经历的匮乏导致了认知的局限,姑且称之为认知的深度缺失;
3、仅凭有限的主观想象去描绘结果,却忽略了达成目标必经的过程考验,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忽视,正是幼稚的核心表现;
4、这就像取经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直接原地获取真经……所以这种幼稚更像幻想;
5、下一步行动:
(1)要警惕自身不自知地陷入此类误区,并非所有过程的艰辛都能被提前设想;
(2)过度依赖想象本身也是一种认知盲区,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恐惧而过度预设困难,凭空制造不必要的困扰;
(3)面对目标或想法时,主动质疑其可行性,思考所需付出的真实代价是什么?可能遇到哪些未曾预料的障碍?避免仅停留在美好的结果幻想;
(4)认识到实践是填补认知鸿沟的关键,需警惕自我解释中存在的“过程虚无化倾向”,并对这类行为进行归类分析;
【三】知道意义再去做事
1、观察那些能持续投入并取得成果的人,他们往往对所做之事的意义有深刻理解,即出师有名;
2、只有内心真正认同并接受一件事背后的核心意义和价值,行动时才会更坚定、更少犹豫;
3、若对意义模糊或抗拒,执行力自然会打折扣,容易拖延或敷衍;
4、当遇到困难或枯燥阶段,清晰的意义感如同锚点,能有效抵御放弃的念头,让人更愿意主动复盘、调整策略,而非逃避;
5、下一步行动:
(1)面对新任务或目标,强制自己花几分钟明确其深层意义,并且写下来;
(2)如果对任务意义不清晰或不认同,可以尝试关联个人更看重的目标,然后进行自我说服,直到提升意义;
(3)与解决拖延的认知并不矛盾:凡事只管开始就好,只要开始,我们自然会想着把事情完成,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4)补充:注重反馈结果,效果不好就持续复盘优化,效果好就乘胜追击,不断深耕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