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通过张之洞的经历咱们聊了一些初入官场时的感悟,今天咱们接着聊。如果运气好,得到主政一方的机会,手握大权的时候,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张之洞从任山西巡抚开始,他的时间就感觉不够用的,以前在京师的时候还能和朋友吟诗作对。成为督抚后却是公务缠身,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整天被各种事情所包围,各种事情都需要他拍板来决定,很少有静下心来的时候。现在很多县、市一级的主管领导也都是这样的状态。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还要面对三个缺失(信息缺失、知识经验缺失和帮手缺失),三个风险(心态失衡风险,位置丢失风险,亲情破裂风险),一个考验。
信息缺失是指成为一方诸侯后,一般都是异地任职,此时上情与下情都很难及时掌握真实情况。上情不清楚是由于远离核心后自然形成的。下情不了解一是由于初来乍到不熟悉情况,更主要的是下属或有意隐瞒,或本身就做事不实自己就不了解情况,所以很难通过听下属报告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并且大权在握时周围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
知识经验缺失是指成为一方诸侯后,要管理、操心的人和事情很多,面对诸多问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运用的经验是以前工作不可同日而语的。没有这些知识和经验就很容易被人蒙骗,甚至被人管理。现在就很流行下级管理上级的学问。
帮手缺失是指一般的下属很难指望能帮你解决问题。一般下属来汇报工作,无外乎两个事情一是来要资源,二是来甩锅。就算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的下属,又很难保证其品行是否端正。品行不端正的人很容易被其所累。
心态失衡风险是指人一旦大权在握,心态自然就会出现变化,更加自信和有魄力,但如果更近一步就可能表现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张之洞在打败法国,赢得镇南关大捷后的心态就出现了这种变化,也被人诟病,并给其洋务事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因素。
身败名裂风险是指位置高,影响大,想抢你位子的人也多。一个不注意就有大船倾覆的风险。张之洞被弹劾最危险的一次就是翁同龢看不惯张之洞身居高位,故意害他的。如果不是张之洞运气好,那次还真让翁同龢害成功了。具体情况可以看前面写的《张之洞与葆庚的第二次较量》。
亲情破裂风险是指有权力后,各种亲属都希望得到照顾,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下属都看着,你这开一条缝,下面就敢开一个窟窿。你如果不照顾亲人,就要承受亲人的埋怨,特别是为了事业长期就不顾家,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帮忙,别说亲属埋怨,我想一般自身也会感觉对家庭的愧疚。
一个考验是指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考验。这也是官场中最考验人能力,并经常遇到的问题类型。就如同即要求抓经济又要求保环境,还要求做好抗疫和民生保障,这样的工作很难干。上面只有要求和方向,下面还在等你出具体措施。解决这类难题积极的方法就是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消极的方法就是和稀泥。
上面的三种缺失、三种风险,一个考验张之洞在督抚的任上都遇到了。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在面对繁杂的公务,张之洞的诀窍是做大事,琐碎的事情,日常公务尽量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力量都用在自己要干的大事上。具体情况请看前面写的《做官的两个小技巧》。
对于信息缺失这个问题,张之洞分两部分来解决。对上情的掌握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他派自己的学生杨锐去军机处任职,来收集京师的各种消息。这和前几年各市,甚至各县纷纷在北京设立驻京办的意思类似,也和下级单位都在自己的上级机关里面培养眼线一样。对下情不了解的问题,张之洞是采取打破圈子壁垒,和各种人物都交朋友的方法。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一个事情多方核对,并经常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具体经过请看前文《老官员遇到新科技》。
而对于知识经验缺乏和帮手缺失的问题就涉及到张之洞做得最好的一面,就是得人。从得人上来说就是要上面有人撑腰,身边有人扶脚。说到底就是得人相帮。得人的学问在于识人、荐人、用人,即识才于微末,荐贤满天下,用人以诚心。而这也是张之洞真正能将洋务事业做起来,并做大的根本原因。
张之洞在处理三个风险上做得不算好。心态失衡风险上,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后傲慢之气滋长不少,有眼高于顶的心态,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想当然拍脑袋的决定,这也为以后留下骂名埋下了伏笔;身败名裂的风险处理上防患于未然做得不好,好几次,如果不是运气好,官帽子就真要被摘掉了;亲情破裂的风险上张之洞做得也不好,前期对亲属确实是一点照顾都没有。张之洞的姐夫鹿传霖(也是封疆大吏)的儿子想自费出国留学,占用湖北的一个名额,张之洞都没同意。后来还是顶不住亲情压力,将自己如夫人的堂弟安排进织布厂,而这个安排反而害了自己的如夫人和其堂弟。具体情况请看前文《织布局贪污案,又是一个让张之洞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
张之洞在面对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考验时做得真好。他的办法就是和稀泥,但能和得两边都不得罪,还夸奖他;能和得把事情给解决掉,也确实是水平高。这种本事不好总结,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问。具体情况可以看前文《不赞同废掉光绪,但又惧怕慈禧,张之洞如何表态》、《维新派、守旧派,都不想选,又不能不选,愁坏了张之洞》、《经常和稀泥的张之洞,终于在左右为难中找到一个好办法》。
在独当一面、大权在握时期可以说得太多了。这里就是随便聊聊,挂一漏万,让大家见笑了。下篇写功成身退阶段的启迪。不光是张之洞,确切来说晚清名臣中没有一个在这个阶段做得好的,因此只能说在这个阶段张之洞留下了哪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