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以忠信为原则。“无友不如己者”。有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四个方面的定义,第一个方面,君子不庄重、稳重,就没有威严、威信,并不是说要保持一种板正的假姿态,只为衬托严肃,就像自己刷着抖音,还一脸严肃的呵斥孩子不学习一样。孔子所说的“重”就像大树的根,一个人根基厚重,经受住诱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人有威信,并不是因为整天严肃,少言寡笑,而是平常说话、做事都是有原则,合乎道德。后面接着说做不到“重”所学习的东西也不牢固,我不由得想起电影《西虹市首富》里面王多鱼用几沓钱就攻下了柳建南,在此之前柳建南可还是个正能量演说家。
第二个方面是君子要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谨而信,泛爱众”、“事君,能致其身”等等。
第三个方面,我没有翻译,因为这句话争论很多,以我目前的道行也很难吃透这几个字。“无友不如己者”可以理解成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君子只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那他交往的人会正眼看自己吗?毕竟在别人眼里你就成了“不如己者”,由此产生了谬论,鲁迅也曾经写文章批评这句话。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即使不是百分百完美,但我相信孔子不会这么教人。在这个理解之上,有一种递进的说法,理解为不主动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身段放低了,有不如己的人来找自己也是能交往,因为要与人为善,但是自己不主动,自己要向更高的圈子进取。这种理解似乎也很有道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没有人是独立的,与其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还真不如做更有价值的社交,近些年“流量池”“私域”等新词汇就是强调人脉圈的重要性。
“无友不如己者”还有一种理解,那就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习他人的长处能使自己精进,看到别人出现的失误做错事,警醒自己可以少走弯路,如此一来,就变成了是一种谦虚,甚至是谦卑的姿态。很多人说这样理解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我目前比较倾向这种理解,长路漫漫,从身边亲人、朋友、同事身上去学习,放低自己,不失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当然这种谦虚不能弄成装模作样,故意谦卑其实内心暗黑。
第四个方面讲有过错不害怕改正,我们小时候就学习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犯错后,我们往往先找借口,再把责任往外推,实在应付不了犯错后的局面,就展现一副“我就这样,爱咋咋滴”的模样。细节无需展开,每个人自己反思就能回想起不少此般镜头。在亲子关系中,有错要及时和孩子道歉,因为孩子至少还是一个独立的人,遇到不会的要敢于跟孩子讲“爸爸也不会,我们一起学习”。在婚姻关系中,对错和幸福要放在一起衡量,当然不能犯原则性错误。在工作中,有些摩擦,意见不合完全可以采用非暴力沟通。两千多年前和现在生活只有生活工具的不同,并无本质的差别,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勉励自己敢于承认错误。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