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不完美,才完美?
人生中的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的潜意识造成的,因为我们从小背负了太多标签,束缚了手脚,待我们到达去往的远方时早已累趴。
2,人与人是如何产生联结的?
情感的表达与倾吐,只有当你看到并理解了对方的情绪,你们就产生了连接。如果能跟对方表达出来,就产生了亲密。
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都允许情绪自然流露,而后就有一种从内心深处生出来的力量和感动。能量流动的人是喜悦的,有活力的,幸福的,他能做自己,身心一致。
3,一个人为什么会排斥别人对自己的好呢?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别人对我好,我就要回报他。别人对我一分好,我就要回报他十分甚至一百分好。
对别人好,感觉自己是被爱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实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是书中的观点。于我而言,对别人的好,不是需要被爱,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亏欠,有底气与别人对话。
4,为什么我们很难拒绝别人呢?
我也一直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拒绝别人的根源?似乎从小自己都是遵从着大人的意见行事,从没有直面拒绝,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这种不愿拒绝的感觉已经留存在了潜意识里,很难去改变。
5,何为爱自己呢?
当我们学会照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的时候,这就是爱自己。而现在好多人在潜意识里不敢开心、不敢放松,开心或者闲着的时候就会焦虑,给自己贴上自私以及浪费时间的标签。
虽然把自己搞得很忙很累,但也踏实、熟悉。这里面其实就涉及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这样做带来的心理安慰度大于放松所产生的罪恶感所带来的不适度,那还是可以以这种方式来与自己和解。
6,对于错误所引发的不良情绪与什么有关?
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有三个来源,当下事件的刺激,近段时间的残留和童年创伤的记忆。并且它们对我们造成影响的强度是逐级增大的。
当下事件的刺激是临时储存,装不了多少愤怒。
近期时间残留较少,是短期储存。
童年创伤记忆储存的最多,是长期储存。
我们平常之所以会因为一件小事跟朋友发脾气,很可能是近段时间自己情绪上的映照,只不过就差一件小事作为引爆口了。
7,对于无法原谅自己,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的思考方向通常是“为什么又错了”,而不是“我现在可以怎么做”。不是一味的去责备,而是寻求改变并行动起来。这个思维模式也应用于对比我们优秀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是天天妄想,我要是他该多好了,沉浸在幻梦中就很容易忘了自己的位置,而是想他要是我,他会如何解决当下的困难呢?
8,对于有些本不该我们承担的责任,我们该怎么办?
比如说我们的出生,它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倍的努力才可能过上别人同等的生活,这又该怪谁呢?又比如说我们早上去上班,平白无故的就遭了老板一顿骂,又该怪谁呢?
可见,有些事虽然不是我们做的,也不是我们的错,可责任就得我们来承担。这里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判定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有时候并不是以对错来衡量,而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不得不承担。
9,什么是改变?我们需要改变吗?
改变是一个失去确定,得到却不确定的过程。改变有两个步骤,走出来,去寻找;找到路,走进去。
第一个步骤意味着我们要跳出舒适区,推翻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和付出;
第二个步骤的代价更大,它不可知、不确定、不可控、前途未卜。
所以很多想改变的人一直等着万事俱备再踏出第一步,可当你真正踏出第一步,可能现有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也就不能称之为改变了。
要想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单纯的通过思考、读书、上网,很难有质的变化,真正核心的部分,是在新的环境中浸泡出来的?这其中,做出改变最核心的两个点就是环境和思路。
在新的环境里,我们会呼吸不同得空气、吸收很多的信息,我们的想法也会受到各种冲击,我们会挫败、更加迷茫、痛苦、自我怀疑,但我们也会吸收、思考、整合、发现、探究。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就是它会打破你旧有的认知、习惯,迫使你重新思考整合。而新思路的形成就是通过环境先打破旧有,给我们带来混乱,给我们大量有用没用的冲击。然后我们的内在系统进行整合梳理,就形成了新思路。
新的方向是走出旧环境,走入新环境,接受新环境的熏陶和浸泡,让我们重新整合,形成新思路。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混乱、痛苦、更加迷茫、自责和恐惧,其中,混乱是改变的必经之路。
就比如下半年的小论文写作,自己就是不太愿意去彻底改变,前顾后盼,总觉得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可就是之前的枝梧,我们也迟迟不能迎来新的蜕变。
10,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时光?
为什么好些人白天越是忙碌劳累,晚上越是不能及时入睡,必须要看一段时间手机来完成发呆的过程?因为我们一整天都活在外面,责任、他人、社会,没有时间和自己呆着,潜意识里也就不认识自己了。
当夜深人静,我们褪去了所有角色,只剩下自己时,也是离自己最近的时候,如果我们再及时睡去,舒服的是身体,煎熬的确是灵魂。
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好些人在外面工作后,回到家之前总得有独自抽一根烟的时间,那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光,完毕,又转化成为人父、丈夫的角色。
11,一个人为什么能克服惰性而坚持做许多事?
这其中有两种动力来源,恐惧和爱。恐惧的意思就是我不那么做,我就会别无选择。而好些人为什么不能去坚持是因为没有巨大的恐惧推动他们必须去做,许多事情对他们来说是营养品而非必需品。
可由恐惧推动自己去做事的人,非常在意结果的得失,只能赢不能输,结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当然,这样做的副作用也是非常明显,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启动另外一种防御机制,抑郁。
以爱推动自己做事的人,他们只是想做,忍不住去做,做了就很爽,成功了很好,不能成功也能享受这个过程。
12,我为什么会过度紧张呢?
从小在家族聚会上,我就是属于那种平平无奇的孩子,学习不怎么样,也不善于在长辈面前表达,而且我还经常被比较,也是被忽视的对象,反倒是不常回家的弟弟,其它一些亲戚都是强力被关注的对象。
正如现在的自己,因为能力有限,不能够如大家一样大气,晒脱,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很难去被发现、被认可,其实我也没底气去让别人认可。
于是乎,我的自信来源就是习惯性的迎合别人的需求,并得到赞美,我就很难允许自己的行为不能取悦他人,甚至被他人嘲笑。
还有一点,小时候为了不成为家人讨论和比较的对象,我只能主动的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小事,各种主动维系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掩盖自己的缺点,得到长辈们口头赞许。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小时候很少被看见、被宠爱,以至于我会拼命维持既有的关系,也就更加的忽略自我。
紧张往往就是看不起自己,有一个方法就是当你越紧张,感觉台下的人都在嘲笑自己,就更要去讨好他们,也就是就把潜意识里的想法意识化。即当我们能够用语言将潜意识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就会自动减弱,甚至消失。
13,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匹配欲望的时候,该怎么办?
这也是目前自己常走的偏路,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要,到头来往往一事无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忽视了自己的能力边界,做着与既有能力不匹配的事情只得狠栽跟头。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放弃,以保存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分清轻重缓急。那如何去分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弄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当我们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为什么而活的时候,所做的一切也就有了方向。
14,为什么我们总容易对身边的人发脾气?
因为他们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真的仅仅是达不到要求吗?达不到要求是我们认为他们本可以,可就是不愿意去做才激发了我们的怒火。
而这个本可以的参照标准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别人都能做到,又或者他有时候或曾经能做到,可现在就是做不了了。
于是,对方做不到的话,我们总觉得是态度有问题,而忽略了能力的问题。而我们之所以产生怒气,是因为潜意识里做了两个假设,他在能力上是可以做到的,他不做是因为态度不好。
当然,我们如果多花时间也可以做到,可自己费尽心力也只能做到别人的普通或正常,也只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样就得不偿失了。社会之所以要分工,之所以能够高效运作,就是因为大家各尽其职。
15,为什么感觉自己很难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呢?
因为我们很难在别人面前展现出真我的一部分。之所以很难去展示,是因为确信自己真实的某一部分不被人接纳,我们也就会选择欺骗自己。而当一个人欺骗自己,压抑自己的感受时,也就感受不到真实的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而当我们相信展露自己真实的一面,在一些人面前是能够被接纳的,是被允许的,也就更容易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