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到大,父母在教育上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是为自己学的,不是为我们学的。”
那时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含义。虽然也知道父母良苦用心,但是一拿起课本还是坐不住。
为什么?因为学习苦啊。
整天对着方程式ABC化学反应小球碰撞朗诵并背诵全文,哪里有灌篮高手马里奥还有金庸科幻世界有意思?
这些玩物,能够立即给人反馈快乐和成就;而学习的乐趣,要经过很久以后才可能会有体会——还可能根本体会不到。
所以学生时代最乐此不疲的事,就是和父母老师斗智斗勇,能抄到同学作业都沾沾自喜,上课偷看“闲书”就洋洋得意,自以为占了大便宜。
实话实说,那时候真就觉得学习是给别人学的。就好像我认真学的那些知识,最后都会进了人家的脑袋。
可是这个“别人”,除了真正关心你的人,还会有谁呢?
那时候耍的小聪明,到最后发现都是自己吃的亏。
离开校园也有好多年,自己大脑尚未退化,但学习新东西已经越来越难。翻开书就忍不住想去抓手机,打开电脑刷半天微博而word还是空白一片。
和学生时代不同的是,身后再也没有人去催促监督,也没有谁再去语重心长地说:“你可都是为自己学的。”
在学习能力最旺盛的阶段,总想着如何逃避学习;等意识到学习重要性时,自己的学习能力又严重退化。
注意力难集中,拖延症已晚期,这也是很多现代人的学习困境。有的人,可能一出校园,学习层次就永久固化了。
2
这几天我还和徐同学聊天时说起,如果凭借现在的思想认知和人生阅历,再穿越回学生时代,会不会就更努力?
她先是给了个肯定回答,然后忧心忡忡地说就怕即便努力还是考不上好学校,所以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最终可能只有沦落到赶紧买房的境遇。
我一头黑线,但仔细想想,好像这个时代买房确实比读书收益大、见效快,稳赚不赔。
事实上,这么想是因为很多人潜意识里存在一个定式:我们通常喜欢把能否通过考试当作学习是赚是赔的标准。
有这样的认知,学习也就成了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为名次而学。
假设高考的难度设置到小学知识水平,我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再去学中学内容。
其实名利是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动机,特别是在自律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进阶到更高层次,是极好的鞭策和途径。
但我们并不爱学习本身,我们更爱学习带来的实实在在利益: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有份好薪水,获得好身份。
一旦拥有了这些,学习没有了利用价值,至此被忘却。
在之前推荐过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面第三集介绍云南一个偏小小镇的初中,校长在学生中推广诗歌教育。许多家庭贫困的孩子第一次接触了诗歌,他们创作的诗,质朴感人,鲜活生动。
那位校长说;没有一所学校不看中升学率,考大学不考诗歌,但是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这不正是学习最根本的价值吗?它让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积极、更丰富。
而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考了多少分。
3
这些天,因为特殊时期,难得有了大把空闲日子,有天突发奇想,何不趁着这几天去学习一些技能?
于是我点开一门关于PS的教学课,视频里飞着大把弹幕:我们在这里相聚,都要从一只蝙蝠说起。
没想到同道中人这么多,真得闲够了、玩够了,还是觉得学点东西才能让人生充实起来。
我还在网上慕课开通了一门电影艺术鉴赏课,对我本身能力提升不了多少,但眼界思维开阔了许多。
只是这份激情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等到危机解除,大家重新忙碌起来,学习这种事,又是永远只躺在计划表里,实施起来却一拖再拖。
在网上也看到一些孩子因为远程开课,各种抵触。
有的举报教育局,有的给视频软件打低分解恨,有的交流如何在屏幕面前蒙混过关。
我无意评价这些举动的好坏,学生很累,孩子想玩,我也都经历过。
我上学那会儿,没有这么多无孔不入的教学方式,但他们那些举动让我很熟悉,逃避学习的心思感同身受。
毫不客气讲,如果我现在也是这些孩子的一员,我偷奸耍滑的手段不比他们差。
但与此同时,我现在又是多么羡慕他们啊。
即使家门阻隔,还有人愿意在屏幕另一边耐心教着书本上的东西,即使有一天它们都会还给老师,但在大脑上打下的烙印是不会泯灭的。
有的人百般抵触,有的人奋笔疾书,他们之间的不同,一定会在某一天有所显现。
我也知道,就算我有如此的心境,真坐在屏幕前,如何保持住学习定力,又是我这个许久脱离学习的成年人一大难题。
学习这件事之所以这么矛盾,主要原因恐怕还是那句把耳朵磨出茧的那句话。
学习,是为自己学的。
我们对待自己,总是太纵容、太放肆、太不知深浅。正因为是为自己学,所以学不学无所谓,学的好坏不重要。
我们实在太蠢了。
关注我的公众号【暖被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