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良将功臣数不胜数,张良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善始善终,功成身退。
汉朝建立,刘邦封赏功臣。本来以张良之功劳,刘邦想让张良在齐国选个地(齐国富庶),食邑三万户。结果张良辞让,选择了当初与刘邦相遇的留地,所以后人称张良为留侯。一个王朝建立,那些跟随王朝建立者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盼望的就是这一天。以汉朝为例,当天下底定,那些跟随刘邦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人,都是抢着要功劳。樊哙、周勃这种最开始就跟随刘邦的人自然吵得最凶,本来跟刘邦的关系就亲近,再加上确有战功,所以当刘邦把萧何列为首功的时候,他们都不服。不服就是在争!即使如韩信这般智勇双全的人,也在争功。而且,他是在汉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就在向刘邦邀功了。不过,世间总是有例外,张良这个时候竟然向刘邦辞让厚封。按照他的解释,韩国已经灭亡,而自己凭借努力,建立功业,得封万户侯,已然达到了自己的理想,应该知足。这里面,展现了张良远超常人的智慧。按照功劳来看,刘邦的封赏不算重,而且以张良之功,领此封赏,旁人也无话可说。他推辞,除了知足之外,更有谨慎之心。
汉朝建立了,虽然最大的敌人项羽已经灭亡,但是各种异性诸侯王似乎总在蠢蠢欲动。刘邦建立国家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精力是在处理各个地方的叛乱。本来这个时候还是挺需要张良的谋划,但是,张良把自家大门关上,安静地在府中求仙问道,从此不再理政事了。理由很充分——身体不好。张良的身体不好是事实,不过,看到刘邦大肆处理异姓王,那种兔死狐悲之情萦绕心头。尤其是对韩信、彭越等战功卓著的将领残酷治罪,不由得他不想到文种、范蠡和越王勾践的关系。明哲保身,应该是最安全,也是最适合张良的选择了。
另外,张良恪守“疏不间亲”的为臣法则,对于汉朝皇室的明争暗斗不闻不问,尽量避而远之。然而,当王朝真正出现危机的时候,张良也不会消极保全自己而作壁上观。当时的刘邦宠爱戚夫人,所以就倍加疼爱自己的小儿刘如意。在戚夫人的不断游说之下,刘邦决定废掉嫡长子刘盈,改立小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在朝野之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造成朝局不稳,甚至天下大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皇后的吕雉当然不会束手待毙,她想到了张良,于是决定问计张良。本来按照张良的处世原则,这也算是皇室争端,他不愿多管,但是更换太子不仅仅是皇室内部的争端,这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定。于是,张良告知吕后,可以力邀“商山四皓”,让皇上看到太子的能力和实力。这四个人均是高义之人,当初刘邦想请四人出山,结果未成功。果然,太子刘盈费尽心力请出了“商山四皓”。刘邦一看,太子能请来自己都请不来的义士,说明他的羽翼已丰,不好再更换太子了。
帮助吕后刘盈稳固太子之位,是张良最后的绚烂表演。张良的结局是病逝,算是善终。
萧何这般小心谨慎,还是被刘邦关进过大牢;韩信更不必说,三族被灭。汉初三杰唯有张良,算是善始善终,这里面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品味。历史上很多高水平的谋士,到最后却不能为自己谋得一个善终者,不知凡几,实在令人唏嘘。张良之所以被成为“谋圣”,应该也是对他为己谋能力的一个认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