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与“数学故事汇”的故事为例,写过《执着于自己的行走方式》,获前辈指点----何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包含这样三层意思: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须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要想办法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
是的,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须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也要想办法做,自己尚不会做的事情需要学着做。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对身边的人越来越有价值,自己的行走越来越自由。对于自己,需要这样。对于孩子们呢?自然也需要这样。
【我与子谦】
我不太喜欢以家长的身份代替子谦完成各项作业。但是有的时候,确实也没有办法,只得以我为主,以他为辅。
比如,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每年都参加诗歌大赛,那时,都以短小的儿童诗来作为参赛作品。每次与子谦共同选择好要写的主体,再在子谦口头表达的基础上,由我完成书面表达。完成以后,由子谦反复朗读,以促内化。
到如今,从诗歌大赛的三等奖到诗歌大赛的二等奖,再到诗歌大赛的一等奖,我们已经都问鼎过。只要参加比赛,我们年年都有获奖。
但是,今年的诗歌大赛,也是子谦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的诗歌大赛,子谦仍然参加。但我与子谦爸爸一起,却从头至尾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子谦缴纳购买诗歌读本的费用,其他一概都没有参与。
从确定写什么,到怎么安排段落,怎么遣词造句,再到将草稿誊写到统一的参赛稿纸上面,全部都由子谦一个人独立完成。
或许,子谦今年有可能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比赛成绩,但是我以为,有子谦如此自主完成的态度以及能够独立完成的能力,这已是参加诗歌大赛等活动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最好的福利与奖励。
因此,我未参与,但不后悔。
【我与学生】
我与学生们,也是如此。
现在的这批孩子,从一年级的时候,就跟着我,直到现在。
才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包办的事情比较多,要求家长跟着我一起包办的事情也比较多,但是,随着年级的渐渐升高,我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多。
比如,近期,我们在布置的班级“数学园地”,在家长们的帮忙下,将展板布置到墙上以后,剩下就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了。
“数学园地”共有三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有孩子们自主布置,共同推进。
比如板块一“每日一题”,就按照学号从小号到大号的顺序,由孩子们轮流出题。那么什么时间出题?其他同学什么时间解题?还有,谁来点评解题的正误等等。这些都是问题,而这些都由孩子们自己提出,再自己解决。
问题一:什么时间出题?
孩子们说,因为第二天早晨,大家普遍都要到7点50左右才能到校,所以为避免出题同学太赶,影响出的题目的质量,请负责当天出题的同学在前一天放学前将题目张贴在展板上“每日一题”的区域。
问题二:其他同学什么时间解题?
本来统一为从当天早晨开始,到当天阳光体育活动前截止,都是自由解题的时段,但是孩子们提出,这样可能会有同学看到他人的解题过程以后,再自己抄写一份,贴在“我会解答”区域。如果这样做的同学多了,那么这个环节的奖励就会有失公允,所以要避免。
怎么避免?孩子们提出来:我们可以统一时间,自行解题,再到时统一截止。那么统一到什么时间比较合适呢?经过先民主再集中,最终确定为午饭前的时间为统一自主解题的时间。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大家都有比较安静的且工整的时间用于解题,也能避免互相干扰,以影响到活动的公正性与对孩子们的激励性。
问题三:谁来点评?
同学们给出的解题方法,是否正确呢?需要有人来点评。最理想的人选当然是谁出题,谁点评。但是,孩子们提出,如果当天负责出题的同学因病或因事不能来校,怎么办?孩子们提出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由数学课代表代替出题的同学点评,另一种是由学号排在后面的同学替代点评。
双方僵持不下,后经过举手表决,统一为若负责出题的同学当天因病或因事无法来校,由学会号排在后面一位的同学替代点评。
但是,又有同学提出来:如果学号排在后面的一位同学不知道正确解答怎么办?孩子们想了想,又补充出一点----提供题目的同学在提供题目的同时,再向数学课代表提供一份问题的答案以作备用。
……
就这样,孩子们围绕着自己教室里的“数学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着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准当中提出的四个过程,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同时锻炼着自己,提升着自己。
所以,自己的事情,真的要自己做,对自己如此,对孩子们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