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个躺在床上认真反思自己扯淡的一生。
这个开头让人以为我要自尽了,但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于是就想,要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且要加强行动力。
于是,半夜一点爬起来,开始重温思维导图和记忆宫殿。
很久以前看过一次,但当时这两物都是匆匆看过的,也没怎么用——我一直认为我的记忆力还是OK的,脑子也算灵光,这些辅助技能了解就好了,完全没在意。但自从上次晚餐的时候被瞬间碾压,我终于还是必须承认:我是一个不折不扣即将行朽的老帮,所以还是要多锻炼锻炼脑子才好的。
下面就把昨儿个晚上关于思维导图这货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
思维导图其货
这货并不教你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记忆,它只是一种可视化的信息组织方式,类似于现在的数据可视化。
这货无论怎么扯,都只是工具,不要夸大。
牛逼的人用ORG甚至TXT一样可以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得井井有条,根本不需要思维导图——如果你认为会了思维导图你的大脑就升级换代了,我劝你还是考虑一下重新投胎来得比较实际和高效。
我年轻的时候也只需要在脑子里列一个List,事儿就完了,可现在是老帮啦,不行啦。
它的主要特性在于,使用形象化的脉络与图形来辅助思考与记忆,毕竟人的大脑对具象化图形的处理和记忆都比对抽象化的文字要好很多,而且图形更有利于联想,这点也帮助记忆——很多记忆术使用的就是联想与定位,这两点在思维导图里都能找到。
当然,多使用思维导图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就是它锻炼你的联想和整理能力,这些都是有好处的。
--==--
思维导图与费曼技巧
所谓费曼技巧,在我看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1,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个概念;
2,如果遇到用自己的话说不通的或者自己无法理解的,就回头重新学习这个概念及相关知识;
3,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过程2不复存在。
它和思维导图的关系在我看来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你画某个概念的思维导图的一般过程嘛。
以这个概念为中心,向外做辐射展开,遇到新的知识点就再次做辐射展开,直到所有点都是已知点为止。而所谓的“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不过是要求思维导图的每个节点的说明以及点到点的联系的说明都要用自己的话而非特定术语来描述而已。
所以,这两者的关系在我看来是天然的。
当然了,虽然费曼技巧的成功案例很多,但还是要提一下我所认为的缺陷:
费曼发散
费曼在物理上最有名的工作恐怕就是费曼路径积分了。而这货带来的最有名的灾难就是这种路径积分充满了各种发散,从而我们不得不引入重整化和正规化来解决发散问题——而这两个方法在数学家看来就是纯扯蛋。
同样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使用费曼技巧而不引入恰当的正规化截断的话,你的脑子会爆炸的。
我们经常看到或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要去查什么是正规化,于是打开了Wiki。
Wiki正规化的时候,我发现我不知道什么是紫外发散,什么是红外发散,什么是路径积分,什么是正则量子化,于是我去Wiki这四个内容。
接着,我发现每一项都有四到五个点是我不知道的,于是我继续深入。
最后的最后,我发现我打开了数十个Wiki-Tab,然后我在找的内容从数理哲学、有关现实现象与存在的哲学探讨一直到广义傅立叶级数展开和泛函分析,非常地大而全,看和我们最开始要找的正规化似乎已经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了。
这还是好的情况,大家可以随手到网上去查查各种针对Wiki的调侃,然后就知道无截断的不停深入知识点探索会是多么蛋疼的一件事了。
这就好比说,我要知道什么样的弓箭射起来最好,结果一路查到了核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我们必须在某个层面将搜索链截断,否则所要面对的将是无止尽的知识之海。
我们当然不希望一张思维导图的面积超过地球表面积(虽然实际上也几乎不可能发生),因此必须控制要知识节点的粒度,过度了就不好了,辅助思考和记忆会变成妨碍思考与记忆。
--++--
思维导图与记忆宫殿
这两者的关系在我看来也是很明显的。
记忆术的一般要诀,就是使用联想与定位,将所要记忆的知识与某些你很熟悉的东西挂钩,并将其中一些链成一串具体形象且夸张到足够记忆犹新的图景。
而这也是你在思维导图中所要做的。
它们俩之间的共性在我看来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我看来也就是两点:
1,思维导图是平面的,记忆宫殿是立体的;
2,思维导图是卡通的,记忆宫殿是写实的。
从功能上来说,思维导图倾向于整理脉络,而记忆宫殿倾向于存储提取——但,这两者本就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如果记忆宫殿是米诺陶欧斯迷宫,那么思维导图就是阿里阿德涅线团。而费曼技巧嘛,大概就是忒修斯本人了。
我就在考虑在重新学习记忆宫殿后往我的记忆书架里放上一对照片,每张照片都是一副思维导图,看到以后就可以立刻被传输到另一座记忆宫殿里,一定很有意思(这是YY,大家可以忽略)。
-=--=-
思维导图与ORG文档
对于一份足够好的ORG文档来说,它丝毫不比一份同等信息量的思维导图差。
当然,前提是,看的人能对此很熟悉。
它们俩的差异,在我看来主要在于对内容的组织形式:
ORG是树状的,而思维导图是网状的。
或者,更简单地说,ORG是一维的,而思维导图是二维的(记忆宫殿就是三维的了)。
就信息量来说,因为这里节点都是离散的可数的,所以即便ORG文档和思维导图都是无限大的,它们之间也可以一样匹配——想想一维到二维的映射Piano曲线吧。
关键不在于量,在于信息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思维导图的信息组织与呈现方式比ORG更紧凑,也更直观,节点之间的关联也可以用更简洁的方式来呈现,这些都不是量的问题,而是呈现方式的优化,从而在直观上更适合信息的组织整理和联系记忆。
所以,如果是一个已经对ORG上组织信息足够习惯的ORG老手,那思维导图有没有就完全没有区别了。
形象地说,ORG文档才是阿里阿德涅线团,而思维导图是由这线团所购成的一张米诺陶欧斯迷宫网。
-====-
思维导图与标签树
最早接触标签树,是高中的时候整理自己下载的各种小说的时候。我会给每一部小说加标签,然后根据一个主维度来建立目录放置,但同时又可以通过一个VB程序来搜索制定标签的文档。
这个过程告诉我两点:
1,任何一个节点的属性都不是唯一的;
2,不同的属性可以分解为多个类,每个类都对应一棵标签树。
回到思维导图的问题,它的最大缺点,就是它只对应一棵标签树,从而也就只对应一个看问题的维度——但,如果我要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我就需要画不同的思维导图。
当然,只要你在节点上写好足够的注释,这个问题自然是可以缓解的。
可,就好比思维导图帮助你思考和记忆一样,这种形式化的分类也会将节点之间的关系做一种固化,从而形成一种偏见,这和思维导图的优点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从这点来说,次货有一利就有一弊,也算正常。
等价交换嘛。
-=++=-
好了,上述基本就是昨儿个晚上一个小时里所想到的内容了。
回头有时间对这个内容做一张思维导图出来,哈哈~
现在回去继续加班。。。。。。
======
这是上次说要做的思维导图,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