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
何为法学?
凡事涉及人类社会组织规则的,都可理解为法律帝国的疆域,都可作为法学研究的对象。
传统的法学研究集中在法院,论文讨论的问题都是假定法院正在解决的问题,以法官为视角看待和讨论问题。但这一视角是有局限的。还存在其他看待法律的其他视角。1.立法者的视角。法官的主要职责是解释法律而不是批评法律,法官所能做的事“熨平法律织物上的褶皱”。2.“决策者”的视角。行政官员在做决策时,其目标是作出最优的决策,而不仅仅是合法的决策。法学研究从“捍卫法治”转向“寻求良好治理”。3.“观察者视角”。一个法学家可能虚构并津津有味地讨论“洞穴奇案”。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就是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理解各种法律现象的意义,揭示他的规律。要清楚自己的采取视角,包括这种视角的优势和局限。
法律是法官审理案件所适用的规则,法学研究主是引用和解释法条。以社会科学方法进入法学研究。跨学科研究方法:1.法律社会学,其把法律看成一种社会事实,而不仅仅是规范,致力于观察和描述法律运作的实际过程,揭示特定法律现象的原因、功能及逻辑,提醒我们注意“现实中法律”与“书本上法律”之间的差异,主张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和讨论法律。2.法律经济学,主要是用经济学的视角和工具分析法律问题。3.政治学与法学,即利用经典文献、官方报告、领导讲话之类的政治话语论证法学命题,一度成为主流的法学研究范式。4.法律与文学。
何为论文?
学术文章与非学术文章,其区别在于交流的对象和目的不同。
学术文章的体裁大体可分为:综述、评论和论文。综述为对某一个学术会议、某个问题研究、某一个学者或者学术流派的概括叙述。综述比会议纲要、阅读笔记有条理,一般不加入作者个人观点。论文是有条理论证作者观点的文章,一般应有核心观点,整篇文章为观点而生,为观点而终。
法学论文的类型。
◦ 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 规范研究意在回答某个问题是“应该怎样”。规范研究有不同层次,(1)法律解释层面的研究,试图回答在一个特定案件中应当适用的法律是什么,甚至某个条文或概念如何理解、某个具体的法律原则该如何应用。(2)立法论层面,试图回答在面对某个特定事项,法律如何制定、某项制度应革应废、某个困境如何突破。3.学理层面,试图回答某个法律问题在理论上如何建立。
‣ 实证研究旨在探讨某种现象“事实怎样”。法律学者的实证研究在对象上存在学科交叉,法律学者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并多以寻求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导向。
‣ 如果是在二者基础上,称之为“综合研究”。其典型套路是:揭示现象,提炼概念,讨论规范的适用,指出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
◦ 2.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二者区分在于论文给谁看、解决什么问题。
‣ 理论研究是从法律现象中探寻内在规律,应用研究则是解决法律实践中直接面临的问题,某个个案的处理、某一个法律条款的理解、某个做法的是非。
◦ 3.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与发表的论文。
选题的基本要求。
选题基本要求有三。
◦ 1.要有问题意识。作者必须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一个学术上的问题,然后给出自己的命题并加以论证。
‣ (1)要发现问题之所在。现实中的问题是分层次的,既可能是法律实践过程的一个操作问题,也可以是法律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必然是触及那些比较典型、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 (2)提炼出问题。如何从纷乱的现实中提炼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基本的要求是要放在学术的语境中讨论,要注意思想的传承,注意与学术界对话。提炼问题时要注意:a.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中心只能有一个,多了就分散了。b.“大处着眼,小处入手”。c.清楚合理地界定问题。
‣ (3)要有核心命题,要贯穿整个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你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或基本观点。作者的经验是看能否能够把核心观点用一句话来表述。
◦ 2.要有创新可能。创新体现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采用新材料或新方法。
◦ 3.切合个人情况。考虑知识结构的限制、资料的可得、研究的时间、学术规划或职业规划。
选题的一般过程。大体分为三阶段:(1)从阅读或讨论中获得灵光一闪的思想,从中提炼出问题。如果发现常识的见解有问题,从中切入,很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却总不解决,那可能需要新的视角或新材料。(2)有了初步选题后,做先期调研。在先期调研时要问自己是否还值得写?是否写得了?3.在调研和讨论基础上,调整论题。调整论题大约有种情况:①从大到小,限缩、拆分。②从小到大,深入、扩展。③由此及彼,转移论题。学者适合做的是分析一个现象产生的各种条件、一个决策的一般后果,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
文献
围绕主题、遍搜文献。
穷尽相关文献。研究者必须注意到研究对象的最新发展,也可能需要考察其历史变迁。具体如何引证,应根据研究对象和论证需要而定。文献质量的因素取决于三个因素:1.思想的原创性或出处的原生性。2.论证的严谨性或报道的准确性。3.影响力,可以参考被引频次。
法学文献概览。法学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三个地方:1.图书馆的纸质文献。2.电子数据库。3.互联网。
文献检索方法。查找文献有2种办法:1.确定范围、全面排查,即确定检索范围、检索方式和检索词,进行地毯式检索。2.顺藤摸瓜、延伸阅读,即根据已有文献提供的线索进一步检索。
调查
调查的4种比较常用的方法: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
论证
学术论证方法,最基本的不外乎归纳、演绎、类比三者。论文的真谛是把道理讲清楚、以理服人。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论证方法必须服从论文主题,先有目标再谈方法。法学论文一般涉及几方面主题:
◦ 1.描述状况。
‣ (1)举例说明。事例要有说服力,必须是真实而典型的。真实就是要有据可查、高度可信。典型就是能够代表普通情况。但援引个例有其局限,因为个例自身无法说明它的代表性,这需要作者评估、拿捏。
‣ (2)统计数据。定量研究使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更精确。使用统计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相关性。要注意“数据陷阱”。
‣ (3)类比说明。类比是将一种事物附带的信息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的认知过程,但类比只能作为描述状况的一种辅助手段。
◦ 2.属性分析。
‣ (1)有待探讨的属性。如果一个东西的属性是确定的,则可直接援引现有文献予以描述,并据此进行演绎推理。但如果它的属性还存争议,则需借助归纳、比较的方法,论证其属性。
‣ (2)归纳和比较的办法。归纳从根本上讲是经验的,而非逻辑的,需满足2个条件:1.内在特征的融贯性。2.与现有相关概念的协调性。要从法律争议的不同层面甄别相关概念的使用。
‣ (3)概念的使用原则。概念是使用者对事物的理解。要求使用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清晰的内涵和确定的外延,保证与相关概念的协调,保持前后使用的同一性。
‣ (4)理想类型的建构。理想类型是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高度抽象出来、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它比较适合宏观、抽象的社会问题的叙事和分析,但涉及具体、实际的法律争议问题,还是需要具体分析、实证研究。
◦ 3.原因分析。
‣ (1)寻找有意义的联系,这仅仅取决于我们关心的问题和讨论的主题。在法律的世界里,我们关心的是秩序的维护和改进:某个现象为何出现?谁应承担责任?某个制度为何失效?也就是说讨论的应是“法律问题”。有意义的联系必须是对法律秩序的维护或改进具有启示作用。有意义的原因分析往往在认识到事物背后的复杂关联同时,把视线聚焦在一个原因。
‣ (2)寻找真实的联系。因果关系并不是一种无边无界的任意联系,而是关注前事对后事发生引起的“恒常结合”。
‣ (3)因果关系的复杂性。a.共生现象。b.多因一果。c.原因背后的原因。
◦ 4.功能分析。
‣ (1)功能显现。(2)功能评估。(3)功能发挥的机理。
◦ 5.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关心的仅仅是现有法律是怎么样的。法律解释的过程基本上是运用各种法律渊源去论证法律命题的过程。
◦ (1)成文法源的论证。与不成文法比较,成文法源往往更具明确性和权威性,是法律论证时最优先考虑的渊源。
‣ 论据之王。在实定法层面的辩论中,法律条文往往是“论据之王”,找到一个适当的法条,就可能一锤定音。无视具体条文的辩论,可能是法理的思辨,也可能是虚夸的浮想。但法律条文作为论据并不是所向披靡的,其作为论据的有效性取决于几个因素:法条含义的明确性;法条自身的有效性;法律条文与论证主题的相关性。
‣ 法律条文的解释方法。各种解释方法都可归结为对立法意图的探究。包括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立法史解释、合法性解释。
◦ (2)不成文法源的论证。
‣ 法律学说。法律学说之所以能够作为法律解释的依据,是因为学说帮助阐明了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的意图。
‣ 先例(立法例、行政惯例、司法判例)
‣ 法律比较。用比较法来论证通常不具压倒性效果,在明确、权威的制定法面前很孱弱。外国经验只是启迪思考的路子,要使外国经验产生更大的说服力,还必须深入考察外国经验的来龙去脉,不但了解纸面的规定,还要了解其实施的状况和背后的理念,了解支撑制度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还要证明在研究主题相关的问题上,参照国与本国具有某种同构性,至少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排斥可能的移植。
◦ (3)合理性解释。社会学解释、经济学解释、利益衡量(强调研究者或裁判者以“准立法者”立场,全面考察和权衡各种相互冲突的法律价值,作出抉择。价值衡量的好处在于其灵活性,但危险在于其主观性)、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 6.政策建议。是面对具体困境,在给定条件下寻求一种必要、可行、最优的解决方案,其常常是超实定法的,决策者可以考虑修改现行的法律,而不完全拘泥于现行制度的约束。一个好的对策,应当是必要性、可行性和最优性的三者兼备。必要性即以困境的存在为前提,常见的写作套路:问题——原因——对策。可行性包括理论或制度上的可接受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要受制度框架的限制,也要经实践检验或模拟试验,充分认识对策带来的成本或弊端。一个政策的实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些新问题,需要摆明效益和成本,权衡利弊。最优性,没有利弊分析和优劣比较的对策都是不靠谱的对策。
部分
论文一般由标题、主文和附随信息构成。
文章取标题有三点要求:1.名实相符,内容合身、明了。2.新颖、给力。3.文字简洁、顺畅。
学术论文的开头一般要交代几样东西:确定主题,综述文献,介绍文章的观点,方法和结构,即导论。导论通常界定题目,并指出选题背景;综述已有文献,并指出不足;交代自己的基本立场、观点、角度或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文的主题要告诉读者:你要写什么?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你所讨论问题的范围在哪里?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导论中对相关主题研究状况进行爬梳整理、归纳总结的工作。文献综述是对学术文献的综述,要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文献做一个概括论述,需要交代前人已经研究了什么,还有什么悬而未决或基本忽视的。结论是对论文主题经过论证所得观点的总结,结论部分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1.概括文章主题和观点。2.阐明研究成果的意义。3.交代研究成果的局限。对于引注来说,应当引用相关的、重要的、原始的文献,并保证引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核心内容的客观概括,而不是对论文的诠释和评价。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使用一般现在时态。摘要不引用他人文献,任何情况下,摘要都不得加引注。
行文
怎么样让文章好读呢?关键是心里必须有读者。在措词上要做到文字干净,术语规范,说话有分寸,学会间接引用。
伦理
学术研究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但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要顾及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