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老父亲来邢过冬已经半月有余,连日来和老人朝夕相处,更让我深切体会到了操心累心的滋味,也更理解了哥哥在家伺候老父亲这么多年的不易,因此对赡养父母,养老父母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
赡养父母,养老父母要有感恩之思。儿女之身受之父母,拜父母所赐才有我们的今身。所以要感恩父母,感念父母对我们生命的赐予,感恩父母对我们的养育。特别是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更应理解父母当年的养育之艰。那时候既无70后的悠闲,80后的美好,更没有90后富足,可谓“一日三餐有虞,一榻之眠无计,御寒之衣难觅”,有时竟至“家无隔宿之粮,灶无半星之火”的境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依靠毫无保留地付出,把我们拉扯大,恩情堪比天高地厚,人生在世,父母恩情永难报。感恩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而且必须是在父母生前。父母在,一切细小的关心,哪怕渴了递给他一杯水,脊背痒了帮他挠一挠,都是有意义、值得的;父母去,一切铺张,包括陵前的哭嚎、夜以继日的超度、不计成本的厚葬等等,都将失去任何意义。俗话说,死后坟头千张纸,不如活着孝一天。
赡养父母,养老父母要有换位之思。父母渐渐苍老的容颜,渐渐退化的体能,不但见证着他们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岁月,更见证着他们为儿女的操劳。而面对已经老态龙钟的父母、耳聩目瞽的父母、遗屎遗尿的父母、瘫痪在床的父母、神志不清的父母,百日床前的我们对待他们有时无意间会流露出不耐烦,表现出抱怨的态度,甚至急躁、暴躁。而此时的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下换位之思考呢?因为没有换位,怎能理解而今已垂垂老矣的父母,想当年的风华正茂、生龙活虎、叱咤风云。没有换位,怎能体味如今已步入“弱势群体”行列的父母,他们巨大心理落差下的苦楚和无奈。没有换位,怎能领悟如今他们对儿女的依赖和期盼。没有换位,也便不会生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叹和思考,更不会萌发自己终会走向衰老那天的忧患和危机。而我们若到了他们这等年岁又将是什么样子?我们希望儿女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也只有换位,才能激发起好生赡养父母的内生动力。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赡养父母,养老父母要有理性之思。人的行为举止是靠心,即理性来掌控的,只有你内心明白、认同赡养父母,给父母养老之理,行动中才会约束和克制与之相悖的想法和行为,才会收到比较完善效果。百善孝为先,赡养、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底线,也是不可逾越的法纪的红线。对此不作理性的思考,没有理智的管控,没有责任的约束是难以完成这一使命的。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这既是我们中国人的民族传统,又是冥冥中的约定。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做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人是每个人的重要社会和家庭目标,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天下之人谁不老?孝敬父母也是在给自己的养老储存资源。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个人如果连“吾老”都不“老”,连孝道都不尽,那还做什么人?又谈何“以及人之老”呢?
张范津 2021年12月6日(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