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教学实录前,我先浏览了《荷花》原文,脑海中略作思考,这篇文章应该以什么作为教学重点。在我看来《荷花》是一篇普通散文,语句优美,应当要主抓文章朗读吧。怎样引导反复读?读中应该引导孩子悟些什么?带着些许期待,我走进了王崧舟老师的课堂。
课堂伊始,老师带着孩子们欣赏荷花的视频,及时为学生的视觉送去了美的体验。所以他们纷纷想举手表达对荷花的赞美。争相赞美时,老师的一句: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语言上地轻轻一拨,学生形容荷花的词语立刻变得丰富起来了。看到这里我佩服极了,不用“千呼万唤使出来”的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老师看似不经意的评价,实则蕴藏着大智慧呢。
在诵读感知环节,老师直接以“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这样的切入让人意想不到。可以看出老师已经立足于文本之中,问题的设计是想要巧妙为学生铺出一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路。从“如痴如醉”地看,再到“如痴如醉”的地读。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透过朗读,深入走入文本。
最惊人拍案叫绝的是第三部分:品读悟情——“冒”出来的荷花。正如武凤霞老师在赏析此课时写到:在这里赏一个“冒”字,意境全出。“冒”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稍不注意,他就有可能像泥鳅一样从感觉之中滑落,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王老师,通过一个“冒”字,让荷花那亭亭玉立的状态现人眼前鲜活无比。好的字眼,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如同良马在等待伯乐。 通过王老师的课堂体验,我也感受到了荷花的神韵和气质。
课堂第四个环节是想象写话。将自己想象成白荷花,白荷花会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有了前几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荷花的感受已经浑然天成,接下来的练笔便是水到渠成。
这节课的过程与荷花的一般清新脱俗。《荷花》这篇散文,已经不再是初读时,我眼中那平常的文章。此时,荷花已变成了亭亭玉立的仙女,徐徐从文中向我走来。我在这种美的熏陶中,全然投入,陶醉不已。能做王老师的学生真幸福。当然,在书中邂逅王老师我,也很幸福。今日起,要做王崧舟老师的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