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建立在人肉体的基础之上,是与思想并存的一种、状态吧。
很难说清楚心情是怎样的存在,理性的人用思维方式主导着心情;感性的人用心情主导着思维方式。喜怒哀乐,人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客观事物总有一定的认识,身边人的言行举动,身边事物的好坏变迁,身边景的光彩斑驳,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心情的好坏。然而客观事物只是影响心情的客观因素,人的主观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接受到外部事件后对该事件做出的反应。这个反应包含了此时此刻他的心理活动特征和行为活动特征。这就导致了每个人都拥有了与别人不同的心理活动特征,所以有人易怒,有人易喜,有人悲有人欢。
这么说来心情就和人本身息息相关了,教育、阅历、至修养。这是人们素来所谓的养气功夫。到达至高无上的境界后就可以荣辱不惊先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我也常看一些修身养性的书,诸如菜根谭以及一些佛家道家经典,其中大多讲到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学问,思维方式。皆以议论式举些小故事来做以说明,这好比我们在看世界一样,想象此刻的你如上帝一样在看世间发生的诸罗万象,偶尔心血来潮,不妨把自己代入故事主角,想象一下这时自己是如何去做的。
果然,人世间,万事万物离不开道理二字。人们总会以一种最完美的解释和行动来加以典注所有已经发生的。据此在世间留下了一套套最为合适的处世准则,这便是道理。居安时而思危,行苦时想其乐,画圆时留中方,抱一而守中。苦中作乐,是圣人。
闲庭信步,能这么做的却是少之又少。如果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及人心的八面玲珑,人对大自然没有除了依存相互关系之外的其它种种,那么为人只需吃饱喝足即可。人所以为人,却在与人有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智慧,充分利用了大脑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而感情应该是世界上一切动物的本能,所以心情,应该是感性认知的产物罢了。那么回到起点上再来看,人要对身边的种种波澜不惊就是要人对身边的种种做到无为,看到了也别去思考它,别去过分的思考它,别去想它就不会烦恼它,甚至不去认识它就不会对它有任何的感觉。这样做,就是达到我自逍遥最简单和最省事的方法。当然我肯定是在瞎说,首先作为一个人就不可能对身边的事物不认知,那是在逃避。所以说人作为情感动物就不可能不对外界不产生喜怒哀乐。
那么打开修身养性的正确姿势似乎就只能是多读书多看报,少玩游戏多睡觉咯?
应该是吧,每个人每天都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或多或少的烦心事,谁也不可能开开心心的过完一天,除非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天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不要和别人交流,否则总有人忤逆你的心思。但是即使这样喝口水都有呛到的可能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但是有无限接近圣人的人。每天积极向上,去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不一样的风景;多和别人交流,欣赏在不同的思想中摩擦出的火花。学识渊博,才能对事物有新的认知;看的风景多了,才能懂得欣赏;说的话多了,才能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然而
我这么浮躁
不想看书
我这么贫穷
不能旅游
我这么孤独
不会说话
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