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上饶市上饶县朝阳乡(后划归信州区改镇)青金村。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在这里生活,按照我们大哥徐光元对青金山徐氏家族溯源的结果分析,我们徐家在青金山村至少已有28代,起码700-800年时光。父亲徐仁(徐振乾)1941年初参加铁路在金华火车站工作就离开了家乡,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浙赣铁路,父亲回老家避难。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于1946年重新回铁路工作,从那个时候离开家后也就是断断续续回过老家,没有在老家常住了。我们小时候知道的老家的事情与传说都是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听说的。我奶奶曾经到我们家住过一段时间,也告诉了我们一些老家的故事与传说。
1965年9月,父亲回到了老家。1965年10月,我们全家也从南昌搬回了老家。直到1966年7月搬走,我们在老家共住了9个月,对老家的一切才开始熟悉了一点,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与印象。
往事悠悠,老歌幽幽。青金山的记忆使我们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青金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朝阳乡境内,南临上饶市广丰县(区)洋口镇,北界信州区,西毗上饶县(广信区)皂头镇。青金山三峰排列,主峰海拔461.6米,为朝阳乡的最高山峰,是朝阳乡与广丰县(区)洋口镇的天然分界线。远看青金山最高峰,“有一个尖峰突起,活象倒插的笔尖”。山中有老虎洞,三杯洞,蝙蝠洞,金山寺等溶洞与寺庙。当年我们也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爬过青金山,去过老虎洞、蝙蝠洞和金山寺。站在山下遥望青金山主峰的“笔尖”,还可见顶端的也不知是大地测量标志还是飞机航线标志耸立。后来也没有注意这些标志是何时消失的,估计已改为混凝土或金属的埋藏式标志了。
史料记载:青金山在今江西广丰县(区)西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永丰县: “青金山县西北二十里。接上饶县界。山下地名洋口。永丰溪汇诸山谷之水,流经山下,长瀑大溪,汹涌弥望,适远近者,皆从此发棹,盖要会之地也。山纡徐昂伏,趋洋口水门,则三峰鼎立。其并峙者为永丰山。《志》云:永丰山,形如石,下瞰溪流。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白则年丰,因名。永丰去县西北二十五里。又西南即青金山也。”
青金山能上《方舆纪要》记叙,足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如是按《方舆纪要》记载,青金山知名度可见一斑,且乃“盖会要之地也”,“猫霊山”其名则无足轻重了。但可惜我当年也并没有在“猫霊山”一侧对青金山仔细观察,所以无甚影响。
(注:《方舆纪要》全称《读史方舆纪要》共130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280万字,清初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由顾祖禹独撰,颇受后世称道,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该书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此地为何称“青金山”?经查资料,青金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青金为古时铅的别名。《周礼·考工记·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 孙诒让 正义引《说文·金部》:“铅,青金也。”《淮南子·墬形训》:“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但青金山无铅,故青金肯定不是依据此说法而来的。
二是青金为青金石。青金石为一种玉石,青金山裸露的石头呈浅青色等,如高贵的青金石,也就是“玉为山”。因此,“青金山”的山名应由此而来。
青金山村现在称呼为“青金村”。青金村在青金山脚下,距上饶市区(广信府)有30华里。但历史上青金村一直称“青金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颁发给我父亲的立功证书上登记的父亲籍贯也是“青金山”。大概只是到人民公社的时候叫“青金大队”,人民公社撤销以后称“青金村”。姑且后面都称“青金山村”吧。青金山村解放前归蔡家乡管辖,解放后属灵溪区,成立人民公社改蔡家乡为朝阳公社,人民公社撤销后又改朝阳乡,后划归信州区,改朝阳镇。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如今行政上的青金村已是个大村,管辖十数个小村。资料记载,青金村管辖的周边地点分别是:新联村,王家村(王家屋基),大路边,南呈,培坞,周坞,槐花岩,西呈坞,连塘门等。全村管辖面积8.8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2200亩,水面面积300亩,山林面积5500亩,总人口超过五千。其中地理上的青金山村应该占了行政上青金村的大头。
青金山村历史悠久,建村年代已无从考究,不知其源头。但据分析,青金山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考证:在所有历史典籍中,先秦地名位于江西境内的,仅有番(鄱阳)、艾(永修)、冥(上饶)这三个地方。足见二千多年前上饶地方先民已繁衍兴盛。传青金山庙(金山寺)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如是此时青金山附近应该即有乡民居住,至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但那时是否形成有村庄还待考。又传青金山庙(金山寺)汉高祖塑像建于公元223年,那至少也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据考,青金山村徐氏祖先到青金山村定居都有七八百年了,足见青金山村历史的悠久。
青金山村本地地居民均说广丰方言,上饶方言倒没有广丰方言说得顺溜。我认为这是因为青金山人祖先并非直接从中原或徽州移民到青金山,而是先迁徙到广丰诸地,如青金山徐氏祖先就是先移民到广丰靖江的。他们当时说的是广丰方言语系,说明他们离开中原或徽州后在广丰已生活过不短的时间。他们到了青金山以后,带来了广丰方言,加上青金山村距广丰辖地也就三五里地,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所以广丰方言就成了村民的主要交流语言了。
青金山村姓氏不多,其中徐姓、郑姓、陈姓为村中大姓,其他杂姓较少,村中分为徐家、郑家和陈家,而徐姓又是村中首屈一指的大姓,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曾经有自己的祠堂。除现在已知徐家迁徙到青金山村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外,其他姓氏在青金山村的时间没有去了解。究竟是哪一姓氏先在青金山立户建村暂无可考。
从青金山村往南翻过青金山(青金山与后门山交界处,人称“大岭”)就是广丰洋口地界。大岭的隘口有一座凉亭,供来往的路人歇脚,我们与小伙伴们去过几次。1966年端午节我和弟弟一起翻过青金山大岭到过广丰洋口的三官殿去看划龙舟。青金山是上饶县与广丰县(现在的信州区与广丰区)的界山。以山脊为界,山北为上饶县(现信州区)所辖,山南为广丰县(现广丰区)所辖。广丰洋口当地人称青金山为“猫霊山”,猫霊山属广丰县洋口镇,所以青金山的山北称“青金山”,山南称“猫霊山”。青金山去广丰、洋口翻过“大岭”的这条路,是古代和近代从广信(今上饶)沙溪、灵溪等去广丰、福建浦城的交通要道。翻过大岭,青金山村距三官殿10华里,距洋口15华里,距广丰县城20华里。山路虽崎岖,但大都是石板铺路,千百年来过往商贾、行人、军队均从此翻山越岭路过。古道四尺来宽,蜿蜒在田畴山野间。这是闽赣最原始的通道之一,青金山村的很多历史与传说都与这条古道有关。面对古道,我们恍如能听到古人笃笃的脚步声,恍如见到古人肩挑背驼,或军伍队列风尘仆仆奔波在前往信州、广丰、福建路途的身影……
公元880年初,黄巢大军由湖北入江西,攻克饶州、信州及安徽的池州、歙州和浙江的衢州、婺州、睦州(今建德),黄巢的统帅部驻扎在信州。此时,朝廷任命淮南节度使高骈兼诸道行营都统,全面进剿黄巢。 三月,高骈大军追击黄巢,派大将张璘为先锋,一举收复饶州。黄巢被迫撤出信州,退到广丰县境内鹤山一带驻扎。五月,黄巢军队与官军的大决战终于爆发了,主战场就是今天的广丰战畈。这一仗,只杀得天昏地暗,广丰与信州郊区尸横遍野,惨遭兵火屠戮。张璘的几万兵马全部被歼,张璘战死。黄巢军队开拔以后,人们把广丰的一些地方命名为战畈、军铺、旗杆丘、古城头、黄巢坪、架鼓垄、马坳。顾名思义,这些地名,都是与当年黄巢驻军和那场战争有关的。青金山村靠大岭古道旁有一口水塘叫“无头塘”,相传就是黄巢起义军从信州(今上饶)杀向广丰时路过青金山翻越大岭过程中在此杀人取走首级后抛尸于此塘而得名。而青金山村的“无头塘”留下的那些尸体究竟是官军的尸体还是起义军或当地百姓的尸体就不得知了。
公元1576年,倭寇入侵广信(元代信州改广信)境内,也是从福建、广丰方向经过青金山大岭而来,曾在青金山村烧杀抢掠,青金山庙也被烧毁。
公元1858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攻入广信也曾在青金山大岭路过。
听父亲说,公元1931年春,他曾亲眼见到一支红军部队从大岭方向过来路过青金山。当时父亲正在后门山放牛,并回答了红军尖兵的询问。经查史料确认,此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第一次进军闽北时,其一部就是从广丰过来翻过青金山大岭经后门山往沙溪附近渡过信江返回赣东北苏区的。
公元1942年6月13日,上饶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寇下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6月15日(农历端午节)前后,三名日本兵到山顶村抢掠,被当地村民反抗杀死二名,另有一名日本兵被逃走回去报了信,第二天,日寇派出大部队进行报复扫荡。听父亲说,日寇是从上饶城里出发,一路先到山顶村烧杀抢掠,再到培坞村烧杀抢掠,然后从培坞杀到青金山村。另一路从蔡家往青金山村方向包抄过来。山顶村和培坞村因措手不及,被杀了几十口人,住培坞村的我姨奶奶(奶奶的妹妹)正在田里干活,逃避不及,当场被日本鬼子枪杀在水田中。日本鬼子到了青金山村后,村民们已纷纷逃进了青金山和后门山等大山。日本鬼子没有抓到人就烧房子,抢掠财物,青金山一共被烧了百十间房,我们家和徐家祠堂以及青金山庙都被日本鬼子烧毁,村中财物损失严重,此血海深仇我们世代不能忘记!如今时间已过去70年,经历此惨案的老人已不多了,建议村里将此惨案历史抢救性挖掘,立碑记述,教育青金山村子孙后代永志不忘!
公元1949年5月5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上饶后,解放军第十七军四十九师一部就是从上饶过来翻越青金山大岭进入广丰,在中共广丰独立团(原闽北游击中队)和信江支队配合下解放广丰。
巍巍青金山和大岭古道目睹了千百年历史的变迁,见证了这些重大的历史时刻,也铭记着刻骨的国仇家恨。
青金山上有一座庙,庙名“金山寺”,村里人都叫“青金山庙”。从青金山村郑家穿村沿着郁郁葱葱的山路拾级而上,清净幽邃的青金山和金山寺就在眼前。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可以尽情享受内心的静谧。有文云:站在“金山寺”前俯身环顾,村舍阡陌尽收眼底,如同一幅韵味悠绵的水彩画。这座金山寺四周群山环抱、幽雅清静、石峰云起、曲涧廻图,林岭绵邈、古树参天,寺庙殿阁巍峨、香烟缥缈、晨钟暮鼓、民众敬仰,是朝阳镇享有盛名的古寺名刹。
青金山庙为何也叫“金山寺”?据有专业人士从民宗部门了解到,“金山寺”确实是全国各地寺庙的“常用名”。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镇江市的金山寺,因为与白蛇传的传说有关而名扬天下。而江西省也有近十座以“金山寺”命名的寺庙。而青金山上的金山寺其所在的山名即是“青金山”,所以命名为“金山寺”也是名正言顺。
青金山金山寺与其他寺庙不同,除建有释迦摩尼大殿、观音菩萨大殿,供奉释迦摩尼、观音菩萨等佛祖外,还建有高祖大殿,供奉汉高祖刘邦。为何在青金山金山寺建高祖大殿,香烟膜拜汉高祖刘邦呢?根据先辈历代口口相传,说是高祖刘邦是一个传奇人物,同时也是斩蟒英雄。那时青金山四周林深草密,满山遍野大蛇成群,有一条千年蟒蛇窝藏山洞内,经常做法造成山崩地塌,庄稼颗粒无收,危害百姓。百姓受蟒蛇之灾十分严重,无处安身。公元223年(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乡民百姓自发组织人力、物力建造高祖大殿。建成之后,果然威灵显赫,妖物不敢害人,未再有山崩地裂出现,青金山村风调雨顺,人民欢天喜地,安居乐业。于是每年的十月十五至廿五作为高祖圣诞日,汉高祖享万世香火供奉。正谓之“昔高祖斩蟒起义历汉楚相争统一大业呈英雄本色;今金山寺佑民赐福千年香火保万世太平佛显慈悲”(青金山金山寺高祖大殿楹联)。
据青金山金山寺碑文记载,传青金山金山寺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年历史。
公元223年(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建造成高祖大殿。
公元923—935年(后唐同光元年-后唐清泰二年),浙江天台山法师旨达青金山金山寺,带领僧人化缘雕塑佛像,计有释迦摩尼、韦驮、十八罗汉、紫竹观音、关圣帝君、许大真君、送子观音、高祖刘邦、张良、萧何、本境土地公等,还铸铜宝鼎香炉一座。由博山曹洞宗僧来金山寺主持道场、参究道法。(注:曹洞宗乃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出于慧能门下的清源行思一系。)青金山金山寺得以佛光普照,香火连绵。
公元1576年(明万历四年),倭寇入侵上饶市境内,火洗青金山金山寺,寺宇被劫烧成灰。僧人无奈,四散出走。后修复。
传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明万历陈太后巡游广丰博山时也来青金山金山寺一览,称赞青金山金山寺是一座仙境佛地。
公元1744年(清乾隆九年),青金山金山寺殿宇被大火焚毁,主僧禅师纳弟子十余人被迫离开。又经高僧及信男善女历经十余载,多方托钵化缘募资,潜心苦修,清贫辛劳又重修复新。遂累岁月,寺内法师、僧人从不间断、佛事音鸣四方,青金山金山寺盛行一时。
公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高僧觉浪禅师主持道场,他继承曹洞宗一系。青金山金山寺迎来了又一兴盛之季。四方名士、香客络绎不绝、虔心朝释。但到清末年间又遭厄运,屡毁屡建,其道场逐步衰退。
由于青金山金山寺菩萨佛祖灵验,曾遭人起歹意。民国初年,有广丰一伙歹人趁夜色将青金山金山寺观音等佛像盗走。怎奈当时官府无能,村民追索无果,只得重新雕塑观音等佛像供奉。
民国时期,沙溪镇出家僧主持道场,时适福建浦城几户大户人家集资大量物款建路造岭。在此基础上僧人引领信士弟子在青金山金山寺寺院前后培植茶树数十余亩,自种稻谷、蔬菜自食其用。著名僧侣常住道场共五位之多。青金山金山寺一时蜚声佛壇,香火连绵不衰。
公元1942年初夏,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上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青金山金山寺被付之一炬。1945年秋,由家父徐仁等牵头多方募资,组织本地村民修复了寺庙,青金山金山寺又恢复了往日的盛况。
但是“文革”十年,青金山金山寺寺宇遭破坏、佛堂被毁,珍宝佛像、经典法器损毁一空,僧人被赶下山,千年古刹,顿时荒落
公元1984年冬,大哥徐光元等村中元老又组织本地善男信女托钵募化,修葺青金山金山寺高祖大殿及南、西侧观音殿。1985年,青金山金山寺经原上饶县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开放。同年十二月邀请南昌市永修县云居山寺印法师来寺主持道场。2011年青金山金山寺又荣列江西省崇教佛会开放场所,受法律保护。2012年三月十九日新建大雄宝殿完工;四方善男信女来寺敬奉朝拜,香火绵延不绝。
青金山金山寺有一口山泉,紧靠山壁,泉水绵绵不绝,水质甘甜。附近百姓到寺里必饮此山泉水,传说可以消灾去病,延年益寿。
大年初一到青金山金山寺祈福迎新并给菩萨拜年也是青金山村民的一件大事。大年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上青金山金山寺去祈福迎新,给菩萨拜年。这一天从早到晚,青金山金山寺是香火旺盛,香烟袅绕,鞭炮声不断,热闹非凡。如今更是方圆数十里的善男信女春节祈福迎新重要活动。
听村里的人传说,古时候青金山金山寺后有一个山洞,可以直通广丰洋口,比翻过大岭去洋口要少走10里路,只有寺庙里的僧人知道这个秘密。但山洞里岔路较多,非常容易迷失方向,需沿途插上点燃的香以做标志指路。某次一位僧人去洋口办事,不知何故耽误了时间,返回时山洞的香已燃尽熄灭,僧人在山洞中迷了路,再也没有走出来。从那以后,寺庙便将此山洞封了,现在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山洞口了。
青金山山环水复,宁静泊远,风光秀丽。青金山村东西南面被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着。东面就是后门山,比青金山矮一些,海拔大约有300米。往东延绵十数里,具体到什么地方,因为那边我没有去过,所以也不清楚。往南延伸则怀绕连接南面的青金山。与青金山的连接处就是大岭古道的隘口。青金山海拔461.6米,是方圆几十里的最高的山。站在青金山金山寺远望,一览众山小。西面与北面的山比东面和南面的山要矮许多,估计也就海拔200米左右,叫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青金山虽然山多,矿产资源却较为贫瘠,没有听说有什么矿产。据了解主要矿产仅有石灰石,但数量应该不会多。青金山这边没有什么烧石灰的窑,但过了大岭,进入广丰地界,就有石灰窑了,青金山反面猫霊山还有几座大石灰窑,他们原材料主要取之青金山(猫霊山)的石灰石。青金山后门山还有铁矿,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的时候曾经进行过开采,不知是品位较低还是储量较小等原因,一直未进行工业开采。我住青金山村的时候,还可见铁矿开采后遗留的开采面。更早些年的时候,光志(我三叔的儿子,与我同年一般大)还在铁矿附近捡到一支开矿时遗落的铜雷管,玩耍时爆炸造成手部受伤。而位居华东地区之首的著名的朝阳磷矿资源却似与青金山无关。
青金山村周围的这些大山原来山中大树成林,茅草茂密,曾经经常有豺狼虎豹等大型野兽出没。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和竹阔混交林、常绿灌木林和人工针叶纯林等。主要乔木树有:马尾松、杉树、樟树、泡桐、喜树、苦楝、苦槠、杨树、柳树、银杏、青冈栎、栲树、枫树等。经济林有板栗、柚、梨、毛竹、油茶等。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把青金山附近的树林都砍完了,只剩下一些小灌木林与茅草丛,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青金山腹地保存好一些,但参天大树也不多见。那个时候我们要用小竹子做捕鱼的鱼笼和钓鱼竿都是到青金山庙后面的青金山腹地中去砍的。
1958年以后的相当一个时期,青金山及附近的山上都没有了树林,村民烧柴做饭也成问题,生产队把山禁了,每年开一次山,解决一下村民几个月的烧柴问题,其他时间都是烧煤做饭,开山以后,整座山除少量松树等经济树木外,只剩下光秃秃的一片,根本储不起任何树木。村民每年燃料是一半柴一半煤(上半年烧煤,下半年烧茅草、豆杆之类的),燃料成了稀缺物资。青金山附近也不产煤,村民烧煤至少要到广丰、洋口或者上饶等地去挑,不仅体力是个负担而且经济也是一个负担。更远的要步行几十公里外上饶田墩、花厅或广丰鹤山等地煤矿肩挑或花车运一些便宜一点煤回家作燃料。为解决家中燃料问题,人们是想方设法,动足脑筋。当年我与弟弟曾经和光志等小伙伴到后门山捡过干牛粪充作家中燃料。没有了树林就更没有油茶等经济树木,山上就一些稀稀拉拉的马尾松。家家户户每年就靠生产队分一点菜籽油和杀年猪留下来的猪油度日,红锅炒菜也是经常性的事情。
青金山村地处丘陵地带,这里的环境却特别美,青山绿水景色好,依山傍水,万物衍生不息,可见青金山村先民选址的智慧。古人选择居址,首先要有水,因为人们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水。发源于青金山的小溪从村中穿过,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沿小溪而行石板或石子铺路,两岸草青树茂,民居错落有致。听说我们家被日本鬼子烧毁的老屋也就建在小溪旁。
青金山村的民居以木架土坯房为主,也有少部分为青砖外墙的略带徽派建筑痕迹的“豪华建筑”。父亲有四兄弟,父亲排行老二。除父亲在外工作,其他兄弟都在青金山种田。他们的住房挨在一起,紧靠后门山,都是土坯房。大伯英年早逝,大婶与大儿子徐光元家一起吃住。我们家刚搬到青金山村的时候,就住在大哥徐光元家,大哥家的房子也不富裕,住了个把月后,就在徐振江房子旁边租了两间房,搬过去与振江叔叔为邻。
村中小溪出村的口子也是青金山村的村口,那是青金山村的“水口”处,一进入水口,就进入青金山村的界地,是青金山村的门户。查资料得知,水口泛指一村水的流出处,在风水书中称“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所谓水口,是指水流的入口和出口。古人一方面认识到水流会影响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顺阴灭阴阳之气以尊民居。”另一方面又认为水主财,所以特别重批水口,把它看作保护神和生命线。实际的村落水口乃地之门户”,一个村庄水口的位置往往就在村口附近甚或与村口相同,作为一村之门户。而先民造在水口边上的路,也是旧时唯一的入村道路。风水学认为水口是两条龙脉的相会之所,所以古人多在水口建庙、观、塔、寺等,以镇龙脉、聚灵秀、守财运。”大凡历史悠久的传统村庄常会在水口建造庙宇楼塔及筑坝拦水成塘等以増加锁钥之气势,名为关镇之物,使得尽量彻底地扼住村庄门户这一关口,关镇保泰,护佑一方。青金山村的水口也肃立着一座庙,叫“水口庙”,建于何年代已无可考。我家住青金山村的时候,残垣断壁的庙还在,在残存的庙内还有老戏台,我们这些孩子也经常会到那里去玩。人们进出青金山村都要路过水口庙。水口庙旁一颗苍老的樟树静静地伫立着,默默地倾诉着青金山的历史。历史悠久的水口庙与庙前那参天的老树,已经成为青金山村的灵魂,维系着一代代青金山人的乡愁。樟香十里,沁人心脾,浓郁而甘甜。
小溪出村穿过田畈在王家屋基附近与朝阳溪汇合往西过溪边在下源汇入丰溪河。1958年上饶县在朝阳溪上游建了红星水库,水库位于青石村与青金村之间。水面面积约800亩,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380万平方米,是一座小型水库,距青金山村也就2、3华里。由于修水库,就有了水库移民,就有了平阳山下的新联村。水库建成之后,朝阳溪也成为水库的溢洪道,春夏之交涨水时节,溢洪道放水,大小鱼虾顺流而下,捕鱼人沿溪抓捕,各显神通,煞是壮观。平时我和小伙伴们也经常在溪中钓鱼,或用小竹子自制的鱼笼捕捉小鱼,至今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童趣。
那时候小溪清澈,鱼翔浅底,村民们在小溪边洗衣洗菜,孩子们戏水,溪边充满了欢乐。
听村里人说,有一段时间小溪曾被污染,造成水体黑臭,鱼也不见踪影。这十几年来村里抓新农村建设,重环保,溪水变清,鱼也重现踪迹。
从青金山村徐家过小溪徒步十几米,有一口地方众塘,这是村民日常洗漱的地方,叫“大塘”。小溪与“大塘”之间有一口水井,叫“大井”,小溪在外侧,大塘在内侧,养着四大家鱼,那时的水是清冽的,一到夏天,便是孩子们天然的泳池,追逐嬉戏。1966年春节前大塘抽干抓鱼与清塘泥,我和许多小伙伴在里面抓鱼,我抓到了4条巴掌大的大鲫鱼,怕是有二三斤重。
由于水好,加上是绿色养殖,所以青金山的鱼特别好吃。烧鱼要油,那时青金山缺油,但没有什么油烧的鱼也同样好吃。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南昌铁路局玉山水泥厂工作,培坞一亲戚到水泥厂买水泥做房子,我跟拉水泥的车回来了一趟,顺便在他的塘里钓了几条鱼带回家,父亲吃了以后感叹不已,直说家乡的鱼好吃,对此我是记忆犹新。
青金山人的养鱼特别是养鱼苗(鱼种)技术是一绝。青金山人纯朴聪慧勤劳,培育鱼苗曾经是青金山人的独有技术,方圆百里都慕名青金山培育的各种鱼苗。过去青金山人曾年年从九江挑回鱼种,精心培育,然后东奔西跑,四处奔波销售鱼苗。其中挑鱼苗的途中增氧术是当年青金山养鱼苗人的一门绝技,这门技艺成为青金山人们生存的重要保证。1965年以前我家住在南昌的时候,从我记事开始,记得年年都有去九江挑鱼种的青金山村及附近地方上的亲友到我家打尖、歇脚,中转。挑鱼种的人坐火车有个“特权”,就是和鱼种担子可以一起上火车的行李车,因为路途上鱼种要随时进行增氧,火车上的行李员不能完成。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年轻一代已没有什么人愿意从事这一行当了。而且科技的进步也影响着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像鱼苗的途中增氧都用氧气瓶取代了,这些技艺已在逐步消失,或在不久成了昨日黄花。
青金山村有一所小学,叫“青金小学”,小学只有初小,到四年级为止,青金山村的孩子读书在四年级以前就在村里读,高小就要到蔡家去读了。小学设在郑家祠堂内,一个年级一个班,总共四个班。1965年10月到1966年7月,我弟弟在这里读三年级。他的老师是徐振佳(娜妮佳)。1965年下半年,开始建新校舍,位置大约就是现在青金小学的位置吧。1966年完工,建了两幢平房,五、六个教室,没有围墙,和现在青金小学相比那是简陋多了。
1966年2月开始,我在朝阳(蔡家)小学读六年级,青金山村的同学有春水、牛栏、仙仔等。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就背起书包,提着母亲准备好的中饭,与几个小伙伴结伴去蔡家读书。早出晚归,往返10余华里,不管风吹雨打,每日奔波在青金山到蔡家的土路上,直到7月份小学毕业。
从青金山村徐家出来往蔡家去的道路也充满了儿时的记忆。沿大塘经水口庙过郑家出村,这条道路不宽,是条泥路,勉强能够通行四轮拖拉机。这条路也是去上饶等处的的必由之路,从青金山过蔡家、溪边、下源、刘家坞等地到上饶30华里,要走上半天。道路沿小溪弯弯曲曲,每当我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或外出归家路过,听着小溪潺潺流水声伴随着岸边树枝上小鸟的鸣叫声,看着溪滩上稀疏的卵石和水中游弋的小鱼,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
青金山村对于上饶县或信州区来说是偏僻之地,我在青金山村住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全村漆黑一片。村里的女人们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家务,织苎麻(将苎麻进行分丝,连接,供织夏布用,这是当年唯一的副业)。年轻人精力旺盛,或上山打猎,或几个人在一起比试手中的手电筒亮度。振江叔叔家中养了一条黑狗,有3、4岁的小孩子那么高,异常凶猛,打猎中屡有收获,是一条非常好的猎狗。
青金山村山多地少,主要土壤类型为红砂岩类红壤、泥质岩类红壤、红山泥田和蟮泥田、紫砂泥田等。可以说六山、一水、三分田,所产粮食并不富裕。祖祖辈辈一直以耕种水稻为主,辅以种些麦子、大豆、番薯、棉花、烟叶等谋生,口粮除稻米外,山地上种的红薯也是村民的口粮,稻米饭是不能敞开肚皮吃的,秋收以后到第二年开春,基本上都是红薯米与稻米混合蒸饭、红薯稀饭等,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青金山村杀猪过年是一大事。杀年猪当天,要邀请长辈与亲戚朋友来家吃肉喝酒。大部分人家杀了年猪猪肉是舍不得都自己吃的,要留着卖钱。一年到头就指望杀头猪换些钱度日,一年的花销都在这里了,要吃也是一些猪下水之类为主,留下猪头猪脚和一点肉过年即可。也不是每家过年都会杀猪,没有杀猪的家庭也会想方设法买一些猪肉回家过年。
干塘捉鱼,这也是十二月的热闹事。生产队会先确定要干的塘,过年前几天才把塘水放干或用水车抽干,大人先下塘抓大鱼,大鱼抓完了,小孩再下塘去捉小鱼。生产队把抓的大鱼按社员家庭平分成堆,各家抓阄领回一份。一般大家过年就全靠这些分的鱼了,多分多吃,少分少吃。我在大塘抓鱼的那次就是生产队干塘时候抓的鱼。
时光荏苒,山乡巨变!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青金山人的不懈努力下,青金山村已不再是土墙瓦屋,泥泞的小路,映入眼前的是栉次鳞比的高大洋房,土坯房已成为历史。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每天当最后一缕晚霞隐去,放眼望去,整个村庄暮霭缭绕。万家灯火微微闪烁,忽明忽暗,烘托出美丽而又宁静的夜。人们都沉浸在这恬静的气氛中,安居乐业,其乐悠悠。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青金山村的变化立竿见影。青金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少,村人纯朴聪慧勤劳。曾经青金山村人的天地是古铜色的,汗水渗透在天地之间,人们对前景与未来一片渺茫。如今,政策变了,人的思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更是发生了质的改变。人们告别了以前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跟着时代的步伐大步迈向小康。
变化首先是路的变化。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千百年来经过青金山先民的艰难开拓,于是就有了人行小道,车道。再经过万物推陈出新,后来才有了其他一些通道,然后发展到如今的上广、七沙公路和去福建的201国道。一条从村旁后门山通过的新的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直达福建。时代发展的印记,也深刻体现在通道的变迁上。一条条通往诗和远方的水泥路干净整洁。路修好了,交通也便利了,去广丰、洋口、上饶都是宽阔的公路,有小车的村民逐年增多,公交车也通到了村口,大岭古道的作用已被飞速发展的公路所替代。
再之是人们吃的变化。现在的青金山温饱早已不是问题,人们的观念也早已从很久之前的“吃饱饭”转变成了现在的“吃好饭”,家家都是“白米饭”。大鱼大肉更是少不了,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营养和科学的膳食,绝大部分人家天天如过年。
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眼下的青金山村人完全不走老套路了,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网络也走进了不少人的家庭。每当晨曦,青金山村里便升起袅袅炊烟,像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勤劳的青金山人便开始一天的劳作。或吆三喝五的扛起锄头、或挑着簸箕、或牵着老牛扛着犁把,匆匆地到田间地头里播种希望。或开车、或骑行,去工厂、车间,工地、商铺造就幸福的明天。更有一批商贾能人与企业家在外创业打拼,创造出不菲的业绩,塑造了青金山人的新形象。
青金小学已焕然一新,各类教学设施基本齐全,已成为一所完全小学,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这个妙趣横生的美丽的校园里,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们,学校给他们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让他们放飞梦想。学子中走出了博士、硕士、学士,走出了众多的祖国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延续着青金山村的千年风华。
如今的青金山里有中国山水画般美丽、世外桃源般沉静的景致。走进青金山的春天,就像一场繁花的接力赛,春天的青金山是繁花的海洋,蔚为壮观,永不落幕,远山近水都是美景。野生的杜鹃花在后门山上盛开,连成一片,让攀登者赏心悦目,可谓大自然的恩赐。漫山野花次第而开,仿佛待嫁少女,略施粉黛,灿若朝霞。田地里油菜花盛开,远远望去,一地的金黄,层层似画,朵朵如绫,让人置身于云海和花海之间,如痴如醉。雨雾时节,抬眼眺去,青金山的山尖和金山寺宇也在浓雾的缠绕下更绝了人间烟火气。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青金山人的“烧”逐步变成了电和液化气,煤也成了辅助燃料,再也不依赖山上的柴草,山逐步绿了起来。如今青金山和村周围的大山已是满山翠绿,树木参天。记得九十年代我们去给爷爷扫墓,山上还能上去,本世纪以后,满山的灌木与大树,把路都封了,不用柴刀砍开一条路,已根本上不去了。随着生态在恢复,青金山自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金山的油茶林也开始普及。初冬时节,漫步山间,满山的油茶花烂漫开放。油茶花高洁傲雪,无惧严寒,花瓣洁白如玉,光彩照人,花蕊金黄点点,煞是可人。每年霜降一过,便是采摘油茶时节,此时游走巷间,茶油的清香扑鼻而来。
以实干笃定前行,用汗水浇灌收获。“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金山村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普惠村民福祉的核心抓手。让山川草木葱茏、绿意盎然,让天空澄澈碧蓝、空气清新,让河流清澈见底、鱼儿欢畅……
现在的青金山已是一个品牌,驰名中外。但据天眼查资料,“青金山”这个品牌却已被广丰区洋口镇蔡村村石塘在2014年11月5日抢先注册为“广丰区青金山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据悉,目前青金山村正在抓紧构建土地管理大数据平台,统筹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用地管理。同时,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山林、道路、桥梁、路灯、候车亭、绿化带、公厕等管养责任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些举措温暖了民心,也稳稳托起了青金山村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整个村庄美丽宜居、田野生机勃勃、绿水青山环抱、人民安居乐业……
前些时候,我浏览了“朝阳镇青金村文明实践微夜校”群。在群里面,我看到了青金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对村民细致思想工作的责任落实,看到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在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为,看到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团结村民万众一心抗疫的担当……
“人民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相信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定会继续努力奋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创造出新的辉煌,把我们的家乡建的更加美好。
后记
《青金山的记忆》经反复修改和查证资料,历时大半年终于完稿了。感谢徐玉华、徐国华、徐光仁、徐尚仁等兄弟姐妹、侄子对本文的审核指正。
回忆起青金山的点滴,仿佛回到了那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中去。儿时的回忆依旧,只是少了几分忧郁,几分童趣,多了几分沧桑。
文中青金山的历史典故、青金山庙的历史与传说都是源自青金山人的口口相传和一些亲历者的自述,有些是查资料来的,基本上都有来源出处。由于我只在青金山生活了9个月,加上时间也过去了五十多年,许多记忆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全面,地名方位也可能有误,差错不可避免。一些事件的记述也不全面,请青金山的亲友、各位领导、父老乡亲批评指正。
青金山是我的老家,我们兄弟姐妹的户籍和工作履历表上的籍贯就是“江西省上饶县朝阳公社青金大队”。我从小就听父母亲还有奶奶和青金山的亲友们讲青金山的故事、青金山的历史、青金山的一切,于是就知道了青金山。12岁的时候又回到青金山住了9个月,才融入了青金山的生活,才有了对青金山的进一步了解,才亲身领略了青金山的美丽风光。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我们家搬离青金山后,随父母亲又断断续续回青金山探亲、扫墓,也加深了对青金山的印象,见证了青金山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变。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星移斗转也在不断变迁。历史上青金山人在艰难生存和生产条件下,通过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建成了现在美丽的青金山村,展示了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的体现,这一点是明确无误的。在任何时代,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必然不会褪色,它将永远散发不朽的光芒。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要铭记着青金山人的历史,继承先辈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延续着青金山村的千年风华,倍加珍视历史积淀形成的民族灵魂和精神,并继续发扬光大,这对于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