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2P暴雷说起
前两年大量的P2P暴雷,这事情看起来和我们币圈人经历的IC0有特别多的相似之处。首先,这事情的责任全在项目方,他们利用概念弄虚作假,欺骗百姓。媒体也善于站在大众这边来指责无良项目,可以让媒体更受欢迎。
但,如果我们将这些事情深入一层,换一个角度看,“为什么民众会被骗?”
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用100块钱去赚10块钱,也就是10%,非常简单;但如果用100亿去赚10亿,也是10%,及其困难。当时有些平台承诺回报率25%,这其实是警告,而不是广告。
对于参与这些P2P的民众来说,他们大概率是较少涉及金融市场的。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个行业“不知”,加上P2P给人完全规避风险的形象,他们对这个领域也“不畏”,也即是“无知无畏”。
为什么不清楚行业还要投钱进去?简单,25%的年华收益率,哪里去找,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诱惑滋生贪婪
也即是说,参与P2P,IC0被骗,本质上都是因为贪念而起。何为贪婪,想得到不属于你的东西,就是贪婪。
有“知”有“畏”
我们看看全球范围内顶级投资者的战绩:
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截至 2007 年的 43 年里,复合年化增长率为 21.1%;
西蒙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大奖章”基金,自 1988 年成立以来,连续 30 年,平均复合年化回报率高达 34%;
格林布雷:哥谭基金,在 1985 年到 2005 年这 20 年间,复合年化回报率达到了40%……
这些数据在今天都是“神一般”的存在。想要获得25%的复合年化收益,也就是说,你投的这个P2P项目的投资能力要超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业绩才行。
巴菲特曾经给出过一个参考标准,就是要买入复合年化收益率超过15%。
复合年化收益率15%是一个值得我追求的标准,注意是“复合”年化收益率。只要一谈到“复合”,我们就要考虑另外一个维度,就是“长期”。
李笑来老师定义“投资领域里面”的诱惑是:“有价值,或者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诱惑。”尽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价值”,如果没有“长期”的加持,那也很有可能是诱惑而已。
从P2P的例子看,人们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无知,而对诱惑产生贪婪行为。要解决贪婪,得从无知下手。做到「有“知”有“畏”」的简单法则是,先让自己尽可能的不无知,终身学习是一个好办法,每天知一点点,慢慢的就不再那样无知了。
不无知,自然的,就会产生敬畏。
取之有道
把不属于自己的变成属于自己的,这叫取之有道。
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这句话是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说的。既然市场是个投票机,那我是不是可以,让别人拿钞票去投就好了。既然市场是称重机,那我是不是可以看谁最重,然后选这个最重的“胖子”就好了。
将这个逻辑细化,拿放大镜去市场找到一批选票多的公司,然后通过历史商业的底层演化逻辑,选出一列在体量未来会不断增大的“胖子公司”,就可以找到很好的把格雷厄姆的这句话,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常常感叹九神可以对比特币有如此深的“信仰”,看完他的《囤比特币》系列才知道,他是圈子里面少有的,将比特币的理解达到这种深度的人。比特币未来会怎么样,无人得知。但对于一种东西愿意花这么大精力去研究的人,在哪个领域都不会过得太差。
说到最后,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