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认知驱动》的干货,本来以为昨天的收获已经很大了,结果今天的收获依然很大,这本书太适合我了,频频刺激我的潜意识,产生共鸣,值得我反复阅读。
因为笑来老师,我知道写作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所以一直坚持写作,随着写得越来越多,逐渐意识到写作的神奇之处,这种感觉是不写作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写作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现在,写作对我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而已了,而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发自内心的感叹:要想获得更好的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
今天分享的干货是:人生的两种驱动力——逃避痛苦和追逐快乐(这种更高级)。
1.逃避痛苦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缺乏自我觉察的元认知能力,所以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喜悦不够敏感。他们每天有吃有穿,也有事情做,但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很迷茫;他们对眼下的生活不够满意,但似乎也能忍受;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向往,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总之,他们处于那种“不是特别痛苦,也不是特别喜悦”的中间状态,前无拉力、后无推力,心里想过更好的生活,但身体充满惰性,于是成天在“想变好”和“想偷懒”之间拉锯,无法主动做成一件事。
可见,生活中的痛苦其实我们宝贵的人生资源,它会鞭策我们去改变现状,并给我们指出努力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非但不应该去抱怨它,反而应该去观察它、放大它,甚至感谢它,因为缺少痛苦的人往往会碌碌无为。
2.追逐快乐
痛苦不是我们永远的动力,因为终有一天你会解决眼前的痛点和问题,进入一个相对无压的状态,甚至在巨大的成功面前,你会产生“一劳永逸”的心态。如果是这样,那你一定会面临新的迷茫期,因为随着原先的痛苦减少或消失,由其带来的驱动力也会随之减少或消失。
一个聪明的成长者一定会提前布局,借助已经拥有的无压环境,积极探索新的人生目标,从内心出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在喜悦的激励下继续创造新的价值和成就。否则,我们很可能慢慢回到喜悦和痛苦的中间地带,然后再次陷入迷茫,直到重新跌入低谷、出现新的痛苦后才开始改变,周而复始。
我的感受:
痛苦是成长的契机,而且越痛苦成长越多,前提是熬过去。为什么大多数人只有在痛苦的情况下才会寻求改变呢?因为人的天性是减少耗能,所以平时能不动脑就不动脑。但在痛苦的情况下,又因为人的天性,自我保护,远离危险,所以会动脑寻求改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几年钱因为性格内向极度自卑,十分痛苦,想要改变,然后开始了阅读,直到现在,每天阅读1-2小时,现在说不上变得十分自信了,但起码不会因为内向而自卑了。
但痛苦只是暂时的,都会有解决的那一天,如果光靠痛苦来获得动力,显得很被动。所以,我们要学会通过追逐快乐来寻求动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现在喜欢的事情是写作,通过写作获得了成长,已经不再完全依靠痛苦来获取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