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扎拉尔说,写作一直是一种“继续的生活”。
“继续的生活”,言下之意表示之前的生活基调是美好的、是美妙的,是让人愉悦的。因此,庆幸我们保持了一种写作的状态,庆幸我们过着“持续的美妙的生活”。
时间进入三月,一切都开始有条不紊地生长。
然,对于老师而言,这个有条不紊里一定带着一定的忙碌,因为想要在这个时间培育一切值得培育的事物。可是,当这种忙碌听下来,或者我们忙里偷闲,我们用文字记录的方式,会让我们的生长更有韵味。
比如,唐梅的那篇《商量》,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还给几个学生读了,并问他们大人会和你商量关于你的事情吗?好些孩子回答:“从来不商量,只是告知。”有孩子回答:“虽然有商量的架势,但最终还是依从大人的意见。”仅有一人说“家里爸爸会和我商量,但都被妈妈强权压制,听从了妈妈的意见。”看来,真正做到和孩子“商量”的家长并不多。再反思,我们的教学,牵涉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小组同伴等,几乎也都是我们老师“一言堂”。后来我问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你以后有了孩子,你会和他真正的商量吗?”大部分孩子说:“不会。”瞧,这就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几乎不容改变。就算当初那个当小孩的自己曾经有很多不满,但等到自己有决定权的时候,那一定是牢牢控制在自己这里。
可否适当改变一下呢?答案是可以的,只看你是否去行动。
再比如,廖敏的那篇《铭钰的进步——6班的娃》,我也是反复阅读,并心生羡慕:她怎么就能发现一个各方面都需要提升的娃的6大优点呢?(1.简单问题减少了;2.改作业乱跑现象减少了;3.课堂乱发声的时间减少了;4.打扰同学的时间减少了;5.告状次数减少了;6.懂“察言观色”了)对于我来说,就算是一个确实很优秀的娃,让我找出六大优点都是比较词穷的事情。就像今天班里的M,没有看见他之前,我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一定要淡定,但一看到他,我是表情淡定但内心汹涌澎湃:问他家庭作业——他才发现“咦,我的书包呢?”(原来早上到校未到教室,将书包放在操场上踢球,上课时忘记背上来。然后快速下楼背书包,但背这个书包却花了近二十分钟);问他作业改了吗——马上回答“我马上去改,还有一道了。”待你不关注他时,他已经早就不在座位上出去玩去了(待你看见问他,他说改好了,拿过作业,错误依旧,压根就没有改);布置用卡纸做正方体,他拿来的正方体是作业本做的,只用透明胶布稍微粘了一下,一看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伪劣产品; 他经常不带红领巾,等你要求他时,他会将两根红领巾绑成一个大圈,挂在脖子上,偶尔将手放进去,仿佛一位胳膊受伤的伤员;上课时,他总要接嘴……好啦,这些现象太多,就不再赘述。好在,明白这就是那个真实的他,他出现在我的班里,就是要我用教师的专业来塑造他。很显然,我的专业还不够,还需要向廖敏学习,学习她的那句话:说好话,真的能让人的心情越来越好。那就试着去发现如M一样孩子的优点吧,也可用XX减少了的句式去,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向同伴学习,是最好的培训。同时,我们也都愿意自己的孩子遇到眼里装满欣赏的老师。
还比如,石咿澄的那篇《我和你,两清》。看题目就知道故事内容有多么的“劲爆”:因为男孩不在学习状态,老师发火了,扔掉学生的书,接着学生立马把老师的书从一堆作业本里面抽离出来扔掉。此时,老师在心里说“干得漂亮”。接下来就是事情的解决经过以及老师的反思。课堂上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如何把这些“事故”转化成“故事”,是需要老师的智慧。与此同理的文章有燕子的《我用故事应对孩子间的矛盾》。也是课堂上学生发生矛盾,老师巧妙地用用“故事”化解一场矛盾,展开一段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这样的文字太多太多,无法一一铺展。盼的《代号“47”》、周校的《为大朋友点赞》、王洁的《孩子给予的震撼》、小苏的《我的三言两语》系列、宁的《英国研学》系列等等,都让我们在这个三月里,心里受到按摩和慰藉。
春来正是码字天,所以我们会吸引了一位不为挑战专为写作而来的璐;我们会在要求写听课片段那天,白天无暇听课,晚上回家选择听网课写下文章来弥补的梅;我们会在他人的文字里看到自己;我们也会收到关爱与鼓励;我们会读到一些别致的视角……我们会在互相欣赏彼此当中走向我们“继续的生活”。
春来正是码字天,继续码字,继续过一种“继续的生活”,这是我们三月最重要的事情。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