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篇关于自杀的文章已经很久了。
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自己从小到大大部分时间都是个不太开心的小孩儿,也许和性格有关;曾经有一段时间也在抑郁情绪里打转过,很是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心情。
其实,”自杀“完全不是什么突兀的现象。如果你上网搜一下,就会发现有相当相当多的年轻人曾经至少有过一次自杀念头。举个数据例子,在全球范围内,15-29岁的年轻人群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二大死因了(2012年数据,来自WHO官网)。
自杀现象似乎也和现代化有关。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韩国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自杀率几乎是连年攀升。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或许国人的自杀率也会上升。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此都抱有忌讳心理,所以你所能看到的、了解到的一定远远低于实际发生的数量。
排除那些喜欢把“死”挂在嘴上来要挟别人的人之外,真的走到自尽这条路的人并不是矫情,也不是不负责任。如果你自己或者你所关心的人真的表现出了自杀倾向,作为非心理医生的普通人,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可以不添乱地阻止一次自杀呢?我觉得把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写下来也许会有些参考意义。提示:本人并未专业人士,建议仅供参考、启发,确诊就医请前往合格医院。
先从一部韩剧说起。
15年有一部小火过的韩剧「Kill Me Heal Me」,讲的是患有人格分裂症的男主车道贤(一共分离出了七个人格!)与精神科医生吴俐珍的故事。
第15集中,当吴俐珍夜里远远看到车道贤站在医院屋顶墙沿上,黑暗中误以为他又想要自杀,她于是冲了过去,一把把车道贤拽下来,对他近乎是喊出了下面一番话:
“如果你想死,那就死吧。”
“不过等到明天再死吧。”
“如果你明天还是想死,那就等到后天。”
“如果你后天还是这么痛苦,那就再等到大后天、大大后天再去死——那也不迟。”
“如果你每次都多给自己一天,那一天天这样活下去,总会碰到一个开心的日子的。到那时你就会想,‘我那天没有决定去死实在是太好了。’”
“就试着活一次吧。”
第一次看到这个情节时我几乎被感动哭了(哭点极低…)。看多了无数人喜欢自以为是地对想自尽的人说出,“你有勇气自杀怎么没勇气活下去呢?”,“想想你的父母吧!他们不是白养你了么?”,“自杀是不负责任的懦夫行为”……这些无疑是自做聪明,火上浇油的废话。而「Kill Me Heal Me」中这几句真正从自杀者角度出发的劝说简直是一股清流。尤其是对于那些选择自杀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走到绝境的一大原因就是,感觉自己与这个世界毫无关系了,自己存在与否也对这个世界毫无差别了。因此,把抑郁症患者拉回到正常地带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唤醒他们的自我(自私)意识。此时若再强调他们对别人应负的责任,只会把当事人往深渊里更推一步——“我活着全部都是为了别人,难道会有人真的在乎我的感受吗?”
既然抑郁症患者感受不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那最好的解救方案便是让TA与这个世界主动发生关系。客观来说,一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究竟是这一分钟死去还是四十年后再去死,这个世界确实毫不在意。所以,要想与这个世界有联系,不能等着世界,只能是个人主动出手了。注意,主动就意味着即便是作为无比热心想去拯救别人的人,也不能急切地为TA代劳。替一个没有进食欲望的人煮面,不如拉上TA一起洗洗切切,让TA也感受到汤面在自己的手下慢慢升温,咕噜咕噜冒泡,发出迷人香气的真实参与感。主动地活着是一件无论如何谁都无法代劳的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当你对一件事有所付出时,就会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而难以放弃。也可以解释为损失厌恶,失去自己一百块的反感度比平白捡到一百块的欢喜还要大。就好像在一段恋爱结束时,付出感情、时间、金钱更多的那一方会更不愿放手——“失恋的话,那我付出的这一切不就都打水漂了么”。相似的道理甚至还可以移植到公司管理上。有些公司为了激励员工真正为公司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会强制员工购买公司股份——就算员工没钱也不能送,只能掏自己的钱来购买股份——来真正实现员工与公司同风险、共利益的共生局面。如果你只是一名不论公司利润红黑都旱涝保收的员工,那就不可能真的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而奋斗;而购买股份这种强制参与的方法,才有可能激发员工主动关心公司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想说,「Kill Me Heal Me」里吴俐珍所说的“努力多活一天”就是特别好的阻止一次自杀的方式。以一个最小的努力单位,让绝大多数人发觉,自己其实至少还有这份主动选择的力量——都已经活了这么多年,那再多活一天试试呗!也没什么损失。活着就要吃东西、工作、学习、上街、购物、与人对话。或许就只是下楼到便利店买一杯关东煮的功夫,看到店员妹子的一个笑容,就会让人觉得心生暖意呢——活着,似乎也没那么糟糕。
谁都曾有过“惊喜”的经历吧。不论是一次意外邂逅、一个好朋友还是一本好书,甚至只是一条无意中看到的有用信息、随便挑挑却吃到意外好吃料理的小餐馆……这些“惊喜”都不会主动向你扑来,你必须主动伸手去触碰它们才可以。
最后一点,不需要把自杀的念头看作是什么大忌讳、很特别的想法。我相信所有人都曾有过或正在经历生活艰难的时刻,在那些深夜,一些消极极端的想法跑出来是很平常的事。明智的人会把梦魇与现实、念头与行为清楚地区别开。把普遍的事特殊化,既毫无理由地隔绝了那些需要尊重和帮助的人,也莫名加重了本有自愈能力的人的受害者情结。
祝每位读者的生活都可以有所期待,有点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