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探:远取之也!形声兼会意字。从手,罙(shēn)声。罙指人持火把进入洞中探寻,后写作深,如《诗·商颂·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
手罙结合,意为用手从深处取出,本义:摸取。如《荀子·君道》:“不待探筹投钩而公。”又如:“探囊取物”。
探后延伸出探求、打听等意,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前来一探。”又如《商君书》:“探渊者知千仞之深”。
探也指看望、伸出等意,如“探头探脑”,“探视病人”等。
探也指侦察,如《易·系辞上》:“探颐索隐。”
汤:热水也。从水、昜声。昜即阳,旭日升起阳光普照的样子是昜之范式。水、昜两范式叠加。充满阳气的水(热水)是汤之范式。
汤的原义就是热水,如《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又如:“扬汤止沸”、“赴汤蹈火”。
现在很多地方的方言还是用汤来表示热水,比如福州方言,洗凉水叫洗水,洗热水叫洗汤。
引申指“煮东西的汁液”。如:米汤、参汤。也引申指“烹调后,汁液特别多的食物”。如:鸡汤、菜汤、清汤。又如王建的《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汤读shāng时,指“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河水汤汤”,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固若金汤中的“金汤”是指金属造的城,沸水流淌的护城河,形容城池险固。古代守城时粪便煮出来用于泼洒防御敌人的液体也被称为“金汤”。
汤也特指商汤,帝喾之子契十四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灭夏建商后,定都毫。死后谥号为成汤。其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
隐居:儒家的隐居不同于道家,孔子曾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意为: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如果做官,那是可耻的。
国家政治黑暗时,应该远离官场,然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等待机会为国家效力。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见到了善的事情,就像怕赶不上似的去努力追求;看到不善的事件,就像手伸进了沸水中那样赶快抽身避开。我看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
隐居起来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义的原则行事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样的话语,却没见过这样的人。”
这段话是孔子针对为政者说的,在昏暗的社会中,不做坏事,行为、作风正派,这样的清官是有的,但是,境界还不够高。
孔子认为,政治黑暗时,应该远离官场,追求自己的人生志向,一言一行都按照义的要求来做。
善和义的高度是不一样的,行善不做恶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行义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义包括了智慧和奉献。
环顾现在的社会,追求行善,不作恶的为政者是有的,但是,让他奉献、牺牲,那就很难得了。
如今孔子的这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已经成为一句谚语,常常作为宣传廉政建设时的一句口号、警句。
廉官的典范薛令之
公元683年,现在的福建地区称为闽地,隶属江南道,境内设泉州、建州、丰州三州,当年,丰州的长溪县(今福安市)诞生了一个男孩,叫薛令之。
薛令之年少时非常喜欢读书,他在一个空气清悠,绿影环抱,农田环绕,鸟儿清翠的山谷中建了一座灵谷草堂,他在草堂内日夜苦读。
当时的闽地文化不发达,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深入人心。“学而优则仕”并没形成普遍的观念。村民们见他家贫,还整日“痴迷读书”、“不务正业”,都笑话他。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垦种,看到在读书的薛令之,再次笑话他。背负着村民异样目光的薛令之,他写下了《草堂吟》,抒发自己的大志。
在诗中,薛令之抒写了,白云作伴、春日垂钓、花鸟啼鸣的美妙“苦读时光”,道出“家贫耽学人争笑”的无奈心情,也直抒自己远大的抱负:“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薛令之承袭祖风,对仕途充满信心。此时,从北方传来武则天首创殿试,亲令增加科举人数的消息,令他备受鼓舞。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23岁的薛令之踏上科举的征程。年底发榜,薛令之高中,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这是自隋大业二年(606年)开科取士整整100年来,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有学者和研究人员称之“意味着灿烂的中原文化之花在原本蛮荒的闽地已经结出丰硕之果。”
由于年代的变更,当年的灵谷草堂已不复存在,在宋代时,被建成了灵谷禅寺,到了清朝时,经过扩建占地几十亩,至今已经过多次重修。但薛令之“草堂苦读、村民争笑”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薛令之进士及第后,被任命为右庶子,是东宫僚属,官至四品。
薛令之看到,从中宗、韦后到安乐公主、武三思,都曾标榜效法“则天之政”,然而武后政治中积极方面并没有得到继续,延承下来的却是其中的弊端部分。
这段时间,即从薛令之进士及第到唐玄宗即位后诛灭太平公主的八年半的时间里,政局很不稳定,王朝中的宫廷政变就有六次之多。
开元间,薛令之累迁左补阙(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的官职)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宫。
李隆基即位之初,从谏如流,薛令之颇得重用,他庆幸自己遇到了明君,可以一展他少年时立下的志愿。
遗憾的是,不久之后,唐玄宗开始怠政,已不再勤于纳谏,身为左补阙的薛令之谏路已绝。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李林甫为相,专权误国,朝野怨声载道,而太子李亨与李林甫不和。因此,东宫官员备受排挤。对于李林甫的作为,薛令之十分愤慨。
有一次,薛令之在东宫墙上题诗,名为《自悼》。诗中写道,连苜蓿这种马吃的饲料,都把它当作蔬菜摆上桌。以表示对李林甫专权下东宫生活的不满。后世,有学者把此作为薛令之廉洁生活的写照。
《资治通鉴》有载,唐玄宗一次偶入东宫,看到此诗大为不满,以为是在讽刺他,便很不愉快挥笔在诗旁写下了:“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还“复题”四个字———“听自安者!”此后,薛令之对官场心灰意冷,借口有病,要求辞官返乡。
薛令之两袖清风,“徒步”回乡。人们都难以想像,一个在朝为官30多年的人,竟然没有留任何金银珠宝。他把清廉、多才的名声留在了京城。
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
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他游太姥山(今属福建福鼎市)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
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史料记载,薛令之还是厦门岛的拓荒者,归乡后,他曾迁居厦门岛洪济山北面,所居处因而得名薛岭。
在厦门期间,曾倡修同安东岳庙。厦门岛下张社(今禾山镇下忠村)旧有薛令之墓,墓碑碑文为“唐侍御薛公墓”。
现在厦门市湖里区的安兜社和林后社居民大多姓薛,均为其后人,安兜社被称为“北薛肇基地。”
薛令之与同时期的陈僖同为厦门岛最早的开拓者,被称为“南陈北薛”,宋代有《薛岭》诗云: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公园。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安史之乱”已平定,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
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岭曰‘廉岭’”。如今的福安廉村古木参天,河水环绕,风景秀丽,成为廉政教育基地。
郑成功统治厦门岛时,改厦门为思明州,既有“思念明朝”之意,又有致敬薛令之的“思廉明志”之意。如今厦门岛上由思明区和湖里区组成。
薛令之还以诗文闻名,为闽人以诗赋登第第一人,有《明月先生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