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五【601】2023-12-28
对于“道”要做到真知笃信
三河之役过去将近四个月了,对于六弟曾国华(温甫)已经阵亡的事,曾氏在心里早已接受了,所以看到派出寻觅的杨名声的来信时,他并不感到意外,只是为曾国华死得惨烈(头都被人割去)而悲痛。因为此,曾氏在日记中能安静地记下他与幕僚呉嘉宾(子序)的谈话。吴此时虽是曾氏的幕僚,但他与曾氏是戊戌会试同年,自然与其他人在身份上有不同,能与曾氏较为平等地畅谈心声。
“朝闻道,夕死可矣”,本身《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说,早上得知了道,即便是晚上死了也无遗憾。这话似应包含两层意思。一为生命是为获得真理而存在,一旦获得真理,生命即可终止。二为真理的获取很难,如果获取了,人生就该满足了。今天在建昌军营,曾氏与戊戌科进士同年吴嘉宾的谈话,谈到读书求学问之事,然我在此事上“朝闻道而夕死”很不容易做到。这是因为闻道者一定要对“道”真正明白并且坚定相信,像我们这些人先就不能做到自己具有坚定的信心,心中没有把握,又怎么能得到“道”呢?
曾氏这段话,其实说得是对所闻的“道”之本身是否“道”的怀疑:倘若所闻的“道”貌似“道”而实则不是“道”,夕死岂非不值?然而,若先抱有此怀疑之心,又怎么可以得到“道”呢?
曾氏这几句话颇有深意存焉。他说出一个成年人在读书求学上的成熟与苦恼:既不容易轻信,也就不容易获得真知。这话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少年时光是真正可爱的,少年时代也是真正值得珍惜的。
原文:
早,清理文件。
饭后见客三次。与子序围棋一局,中饭后再围一局,接杨名声专人来信,言温甫弟丧元,杨政甫、張吟再去寻觅,渠一个人先送灵柩回湖南,读之悲不自胜,因此令一人先归。
夜与子序鬯叙,言读书之道,朝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先不能自信,心中早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咸丰九年(1859)二月初八日
知命而心定
曾氏在这篇日记中谈到他的一个体悟:一个人如果他的心纷纷扰扰不能安定,那么这个人是不知命,他从知命的角度来看到陶潜(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白居易、苏轼、并检讨自己时时存计较之心,是因为对“知命”这一点相信得还不够。曾氏为此感到惭愧。
命与运、性、理等等,都是高深难测的话题,要把它说清楚真是难于上青天,既然难以说清,也就难以做到“知”与“信”。
笔者(唐浩明先生)愚陋,实在不能说清命,但相信命是存在的。命是什么?
笔者认为,命就是指自己不能预知、不能掌控而又确确实实影响自己的那些因素及其他的综合。人生活在天地宇宙间,天地宇宙有无数的变故不为我们所知,更不能受我们掌控,如地震如台风如水灾,假使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当身不由己。人也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社会群体有无数的变化不为我们所知,亦不能由我们掌控,如战争如骚乱如瘟疾,假使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同样身不由己。这些便都是命!当一个人这样真正地认识了“命”之后,他就不会因自我不能预知的变动而懊恼。宗教信仰者往往能处大变动中保持恒定的情绪,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命”的认识。曾氏不是宗教信徒,但任何真正的大学问在最高点上一定是相通的。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老子曰“道法自然”,儒道之学与宗教之学一样,最后都指向同一方位。
但是,“命”这个课题决不是如此简单的。人毕竟是万物之灵,他可以预知与掌控着人生的某些部分,这些部分便属于人力。而“人力”所掌管的部分与“天命”所掌管的部分常常是界限难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给辨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人类也便在此课题上常常出现疑惑、迷茫。曾氏亦如此。他在《言命》的读书笔记中说:“孟子言治乱兴衰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与孟子之言相合。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亦似似天命归诸不可知之数。”最后只能概之曰“天命为难测,圣贤之言微旨不同,在学者默会之焉耳。”
不过,曾氏还是得到了此中的真谛。他常说的“天命居半,人力居半”,应是对“天命”与“人力”孰轻孰重的很好概括。
原文:
早,清理文件。饭后见客三次,传见哨官三人。接家信,澄侯(曾国潢1820年-1886年。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麟书第二子,捐监生出身。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一件、沅甫(曾国荃1824年10月12日-1890年11月13日,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军事将领,湘军首领之一。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九”或“曾九帅”)一件,系初八送纪寿信之回音。翻阅《四书》一遍。用白绫写《论语》、《孟子》中最足警吾身者,约二十余章。中饭后,习字二纸张,温《滑稽传》。夜温《大宛传》,未毕。
思人心所以扰扰不定者,只为不知命。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白香山(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苏子瞻(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因此也称"苏东坡",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美食家和诗人。)所以受用者,只为知命。吾涉世数十年,而有时犹起计较之心,若信命不及者,深可愧也。
咸丰九年(1859)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