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习:《萧萧》是沈从文著名的短篇经典,创作于1929年。它描写的是没有被污浊的湘西农村与童养媳萧萧的命运轨迹互相交织的故事。主人公萧萧从小失去父母,被伯父寄养在田庄长大,在她12岁时,没有穿红着绿的体面,便不明不白、糊里糊涂的做了媳妇,而所嫁的丈夫是刚断奶的不到3岁的小娃娃。
在萧萧情窦初开时,发育良好的她遭人诱骗。因生了个儿子才幸免于死,没有被沉潭或发卖。儿子12岁时娶了18岁的媳妇,27岁的萧萧做了婆婆,新的童养媳宗制在循环的轮回着。这天,萧萧抱着新生儿子毛毛屋前看热闹,如同10年前抱着她的小丈夫,让人深思。
《萧萧》通篇充满“童养媳旧俗”的文化情感基调,让人饶有兴致。沈从文以萧萧的童养媳命运背景作为作品题材,在清新的田园牧歌里,周而复始的循环演绎着旧时童养媳的宗制文化。
萧萧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作品开端便点明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也塑造了她没心没肺、纯真率性的人物形象。我们来看看湘西童养息的命运轨迹。
文中开篇提到:12岁的小女子原本是穿红着绿,被两伕子架上花轿,离开娘家,要准备做他人母亲,要同一个陌生男子同睡一张床,做承宗接祖事。因而有这样的事,小女子想想就害怕,按例要哭哭就哭了。
这是旧时的哭嫁习俗,童养媳出嫁照样适用。
然而,萧萧做媳妇就不哭,她是另类。因为她从小没了母亲,是寄养在伯父田庄上长大的,终日提着小竹篓在路旁田坎捡狗屎。这让我想起爷爷讲的“捡狗屎”故事,先生的作品很接地气啊。如此率性单纯的萧萧,什么事都不知道,出嫁那日还只道是笑,不羞不怕。
在她的意识里,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如此,她便成了12岁的无忧无虑的“童养媳”,而丈夫是刚断奶的不到3岁的小娃娃。
从此萧萧开启了她“童养媳”人生。她和小丈夫也是十分有趣,她大丈夫9岁,丈夫叫她“姐姐”,偶尔恍惚让人感觉象是母亲带着儿子。她成天带着小丈夫玩,喂他吃东西、亲他哄他等,还要勤劳做家务。
在丈夫吃了婆婆的奶而哭到婆婆无形时,她抱他看灯看星光,能让丈夫破涕为笑。丈夫对于她的情感是依赖依恋、又怕又爱。“童养媳萧萧”在这里扮演的是“丈夫姐姐或母亲”的角色。
萧萧并不同于其他的童养媳,不同于历史上受尽虐待的小媳妇。她的生活单纯而滋润。湘西的山水和婆家的好生活滋养了她,从她1年来身体发育就可明白。
“她像一株长在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小女人简真象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
因此,并非所有的“童养媳”都能遭受到婆家的虐待,萧萧自此有了傻人傻福的前奏了。
然而,生活总会不经意骤起波澜,让萧萧毫不设防。婆家的帮工花狗见萧萧日渐亭亭玉立而心生邪意,他刻意接近萧萧和小丈夫,教小丈夫唱不正经的山歌给萧萧听,还教萧萧唱“十岁娘子一岁夫”,小丈夫不懂,但萧萧多少懂一点,花狗就这样慢慢的诱惑着萧萧。
平常不开口的哑巴也说他:“花狗,你少坏点。人家是十三岁的黄花女,还要等12年后才圆房!”
童养媳的弊端已初见端倪。
萧萧长到15岁,情窦初开的年纪,高如成人,心却还是糊涂。家里能做的事更多了,除了照料丈夫,做着家务,还勤劳能干、手脚麻利的做其他事,凡事一学就会。但是她生理的成熟,并不代表心智和心理的成熟。
萧萧和小丈夫上山打猪草,而花狗却总有办法找到他们。因为花狗一唱山歌,小丈夫就会小口一开地和上去,花狗便翻山越岭的跑来找他们。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
沈从文形容花狗:那花狗,面如其心,生长得不很生气。
童养媳萧萧被花狗诱骗,怀上了花狗的孩子。她找来花狗商讨,她想象爷爷讲的城里女学生一样自由,逃去城里帮工。可是花狗是个缺乏担当的、胆小的懦夫,两人的讨论办法以花狗的仓皇逃跑而结束
萧萧肚子愈见大起来,她用吃香灰、喝凉水等方法来除去肚子里那块肉,但都以失败告终。她的大肚子只有丈夫知道,但丈夫对于萧萧的情感是怕与爱,比父母还深切。
她想步花狗后尘,一逃了之,去追寻女学生一样的自由。但还没逃走,便被家里人发现,把她捆了起来,丢在灶屋饿了1天。对于家里人来说,这是一件大事,家里的宁静被打破。
按照过去惯例,出了这种丢脸事情,要么沉潭,要么发卖。本族人通知萧萧伯父前来,事实摆在面前,这位忠厚老实的家长被弄得手足无措。最后决定把萧萧改嫁,改嫁费用以赔偿婆家。
但没有人家要萧萧,即使有主顾要来,年底了还不见影儿,她就在丈夫家住着了。如此大家反而释然,丈夫又同萧萧愉快的玩耍。次年二月萧萧生了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宏壮。大家照农村规矩照料母子两人,该吃吃该喝喝,欢喜得很。
生下的即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
10年后,她与丈夫拜堂圆房,那时儿子10岁。2年后,12岁的儿子娶了18岁的媳妇,生活在新的轮回中,循环着童养媳的旧俗,萧萧这时27岁已成了婆婆。那年她也有了新生儿子毛毛,她抱着儿子看热闹如同抱着当年的丈夫。
童养媳的命运并不总是悲惨的。即便是犯了错,规矩和旧俗终归是人定的、是灵活的,只要人们能看得开,这又未尝不可行。
萧萧傻人傻福的天性在纯朴民风中得以彰显。乡里人性的力量终是战胜了礼法宗制。
苏格拉底说过,幸运是机会的影子。身为童养媳的单纯的萧萧,被花狗诱骗,她是不幸的;但童养媳的她,遇到如此的婆家,又生下了胖儿子,她又是幸运的。
童养媳旧制文化的消逝,彰显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女权意识的崛起。
作品还有一股力量是女学生,旨在揭示文明是启蒙智慧、铲除愚昧的金钥匙,只有文明才能突破3000年来传统道德的制约影响。然而,这种女学生的文明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纯朴世界格格不入。
存在即为合理,这应理解为湘西乡野的人性光芒。
“童养媳文化”从西周至今,历经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封建根深蒂固之深,令人咋舌。实际上,任何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且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而大多的文化变化应归因于进步的社会文明。
而今中国由旧社会到了新社会,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妇女地位上升,女权意识高涨,愚昧逐渐铲除,文明不断彰显,婚姻更多自主权,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匹配着优秀的社会文明。
因此,童养媳文化的消逝,是另一种先进文化的开始,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