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太短,选择还多
有一个经典的选择题:你和家人约好,今天晚上按时回家,一家人一起庆祝孩子的生日,孩子也非常期待。可是,临近下班呢,你却接到了领导的安排,有一项任务必须今天完成,所以下班后要留下来加班。
成年人的生活,充满了不易:
孩子的生日,一年只有一次。但是,每年也都有一次,今年不一起,明年还可以一起;
工作不按时完成,会影响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可信任度。但是,任务是做不完的,这一次不加班,不会是决定性的影响。
那到底是选择暂时放下工作,回家兑现给孩子的承诺,还是选择工作,让家人失望呢?
类似的选择还会有很多很多:
疫情防控常态化、各地不间断的零星爆发的当前形势,春节期间,我们是选择温情,回家团聚,还是选择坚持,留守小家?
今年的日子不好过,收入下降,我是全力以赴多挣钱,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还是挤时间给自己充电,期待未来更好的生活值?
每天工作回家已经很疲倦了,我是优先给自己放松,孩子学习什么的,先放一边,还是洗洗脸,开始陪太子攻书的另类加班中?
……
选择做一项,就意味着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一边,同时,势必另外一项选择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被压缩。
那应该怎么来做选择呢?是先做这个后做那个,还是只做这个不做那个?是两个同时做,还是两个同时不做?
——如何做选择,方法很多,而这些答案中,有一个公认很棒的答案:按照轻重缓急来做选择。也就是按照下图,把所有代办事项分配到四个象限,根据优先级别来分别处理,这是提高效率、优化时间管理的利器。
感觉很简单,是吧?
相信很多伙伴都在使用这个分类方法,是吧?
灵魂问答:
——你感觉你对时间和精力的利用,已经很高效了吗?
——(⊙o⊙)……不知道……有没有参考答案在哪里?
——呃……没有参考答案,只有参考书。推荐你去看法国人法比安.奥利卡尔所著的《让你的时间多一倍》。
2.轻重缓急,你分配对了吗?
我们来看看灵魂参考书中的相关内容:
很吃惊吧,我们每天至少要做35000次决定!每一次决定,其实背后都是有判断依据的。而且每一个选择,都对应着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明天的早餐,我决定吃煎饼果子,因为想多睡一会儿。如果我决定吃烤面包,因为我才买了烤面包的机器,所以必须要早起一些,烤好面包,吃的时候还需要刷上果酱或者奶酪,并准备一杯热牛奶。
再比如说,新接到老板的一个任务,如果我决定马上就做,因为是总经理交代的,那其他工作自然就延缓了。如果我决定先放放,因为手上工作的deadline马上就要到了,那新工作自然就延后了。
这些决定都是瞬间就完成了,但是决定的过程,也是依据了轻重缓急,而且也对应着相应的时间精力需求,对吧?
那问题来了:
这个做决定的依据,如果是“本能”的轻重缓急,是大脑“自动”模式下选择的,那如何能够确保是合适的?
如果不能适合当下的情形,那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就会出现类似于:忙的晕头转向,却依旧丢三落四、依旧效率极低、依旧经常被否定的窘况。
更让人难受的是,我们还找不到原因,也不知道解决办法,因为,我们的的确确按照优先级别来处理所有待办事项的呀,o(╥﹏╥)o
现在,作者告诉我们原因了:有可能判定轻重缓急的依据是错误的。
为了避免这种窘境,我们需要:事先建立一套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来做轻重缓急的判断。
3.轻重缓急的依据——人生信条—— 人生的动力
这个原则,对组织而言,是价值观,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人生信条。
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里有富强、和谐等,所以面对疫情,国家可以不考虑经济成本来拯救每一个生命。我们选择家里蹲,也是因为我们有爱国、友善的人生信条。
回到本文开篇的那个选择题:加班还是陪孩子过生日,如果我们依据事先建立的人生信条,就更容易做出决定:比如事业是我们的人生信条,那“加班”就会放在“紧急重要”项,优先做;如果温情是我们的人生信条,那“陪孩子”就会放在“紧急重要”项,优先完成。
每一个待办事项划分到哪一个区域,是依据我们的“人生信条”来进行分类的,即便是无意识的决定,也是依据我们潜意识里面的“人生信条”来做出判断的。
举一个“拖延症患者”常见的行为例子:本来计划在网上查一些资料,却受网上跳出来的其他链接吸引,点开去看,然后不知不觉就看了半小时……
点开其他链接,这是选择,我们无意识,是大脑依据我们潜意识里面的人生信条做出的决定,并把行动指令发给了手,然后心脑配合,在这些链接上花了半个小时。
再举一个“时间管理践行者”的行为例子:下班前打开待办事项清单,根据紧急重要判定优先等级,然后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判定等级,这是一个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可能是无意识的。如果是无意识的,那是大脑依据我们潜意识里面的人生信条做出的决定。如果是有意识的,那可能属于短暂行为,比如原本人生信条是自由,但是某项任务的deadline很短了,那“趋利避害”就会压倒自由,让我们做出新的决定。一旦deadline的压力消失,自由重新回归c位,那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做出别的决定。
所以,人生信条有一个很明显的作用:当我们的选择符合人生信条时,我们的动力会加持,我们使用时间的有效率会更高。
所以,很明显,我们需要找出我们的人生信条,让我们在有意识做选择的时候,能够让选择尽可能与人生信条吻合,而且通过刻意练习,让无意识的选择,也与人生信条吻合,避免后悔药。
4.如何寻找人生信条
那么,如何找到我们的人生信条呢?作者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两个步骤:
第一步:梳理清单。
这里的清单,包括三个:近期目标清单、愿望清单、梦想清单。
这三个清单,也要分先后顺序。首先是近期目标清单,其次是愿望清单,两个清单完成后,通读数遍,然后开始整理梦想清单。
前两个清单,注重于“收集”,可以多次使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收集,也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想最多的主意,并逐字记录。同时,清单可能并不是一次性就收集完,我们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收集,直至想不出新的主意为止。
完成前面两个清单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第三个清单——愿望清单。
愿望清单注重于“整理”,不是一次性的,可能需要多次修改,也可以花几天时间来思考。直至确信自己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指引方向为止。
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愿望清单没有任何具体的限制,例如时间、数量、范围等等任何限制都没有,清晰的、模糊的都可以。
第二步:抽象清单
在这一步中,需要对三个清单进行统一的抽象归纳,重点在于“寻交集”,也就是寻找所有目标、计划、愿望的“共同点”。
以作者的案例来进行说明:
从上面一张图可以看出,抽象清单的目的是寻找到“人生信条”。
方法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做“交集”。这个过程需要多次做,而且还需要多花一段时间来做,因为做交集的这个决定过程,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验证。
对于“拖延症患者”,对于“选择困难症患者”,“人生信条”就是像指南针,一直指向最高动力。寻找人生信条,也是时间管理者进行时间规划的初始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