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抄袭必究。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出生在解放前,生长在新中国,经历了农业合作社,十年文革,三年灾荒,也经历了改革开放,过上了好日子。年轻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给我借学费,亲戚家的门槛都被踏破了,几乎没有穿过几件新衣服。近几年,还算是过了几天好日子,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也和其他老人一样享受着天伦之乐。
母亲略识几个字,能够完成两位数以内的加减计算,会使用电话,近两年也学会了智能手机,会发语音,可以和别人视频通话,也会看火山小视频,但不会发朋友圈。
母亲有一个会“生钱”的小手绢,这也是全家的小金库。从小到大,每当家里遇到困难的时候,母亲都会拿出一个小包裹,里三层外三层的包着一个小手绢,小手绢里总有取不完的钱,导致我一直认为这个神奇的手绢会“生钱”。母亲说小手绢是她的嫁妆,里面的钱不能空,空了日子就过“烂包”了。
1.小时候,小手绢就像母亲一样,既是全家人的念想,也是全家人的依靠,更是全家人生活的希望。
从我记事起,父亲的话一直不多,母亲就是家里的移动长城,只要母亲不倒,生活永远不愁。家里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母亲定夺,从吃、穿、用、行的调度,农活、家务的计划,到家里大小事情的决定,都是母亲一手操持着。
那时候,在我眼里,母亲很厉害,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钢铁战士”。每次下地干活的时候,都是父亲、母亲各自分一块,三个姐姐顶一个大人,我就在地埂边上拔拔草,看着家里唯一的小毛驴不要吃庄稼就可以了。太阳落山后才收工回家,他们每个人背一捆草,我有一个特殊待遇,就是可以不用走路,骑驴回家。
母亲白天和全家人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回来还要给我们准备晚饭。吃完饭,大家都休息了,母亲又要在灯泡下做针线活。母亲总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全家人鞋子、衣服都是手工做的。可能是那时候面料的质量不好,也可能是我们都小,活动量比较大,总感觉衣服总破,总有补不完的衣服。
每次家里需要用钱的时候,我和三个姐姐都会迫不及待的等着母亲拿出小手绢。那时候,我觉得那个小手绢特别神秘,就像一个聚宝盆,虽然不知道钱从哪里来,但永远取不完。我曾经也背着母亲翻遍了家里的所有地方,想找出那个小手绢,但一次都没有找到。
2.上学后,小手绢里装着我的未来,更装着全家人的未来。
上学以后,我突然感觉家里最大的开支就是我们姐弟几个的学费。父亲、母亲经常说,生活再困难,也要让几个娃娃上学,不然穷根永远挖不掉。
我的老家在边远山区,属于靠天吃饭的地方,庄稼产量特别低。每年地里产的粮食交完公粮后,还不够全家人的口粮。那个年代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就是有力气,也没有地方打工挣钱。
新学期刚交完学费,母亲就要开始存下一学期的学费。为了攒钱,母亲把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只要是能来钱的路,都会去尝试。村里的药铺收甘草,母亲就带领全家去地里挖甘草;“老回回”收发菜,父亲、母亲就和邻居们结伴,凌晨一两点起来,举着火把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山上拾发菜;家里的老母鸡下了蛋,除了过年过节吃几个,其他的都卖给了小卖铺,一个鸡蛋才卖2毛钱。
即使这样,家里还是供不起我们姐弟4个人一起读书,3个姐姐陆续都退学了,最后就剩了我一根“独苗”。现在,几个姐姐有时候还开玩笑说,我能够继续念书,是她们几个做出的牺牲。我当然不会忘记,我的军功章永远都有她们的一半。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晚上,母亲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儿子终于不负众望,考上了大学,从此全家的命运有可能得到改变。发愁的是,8000块钱的学费和生活费没有着落。在那个高兴的晚上,全家没有一丝的高兴。父亲和母亲做了简单的分工,计划从第二天开始分头行动,去亲戚家借钱。折腾了十几天后,总共借来了5500块钱,还差2500块。最后,还是母亲,拿出了那个神奇的小手绢,数了又数,里面只有1800多块钱。母亲说:“要不你先拿着这些钱去吧,差的钱,妈凑上了给你寄过去。”我从母亲长满老茧的手里接过钱时,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一句话也没说,人生第一次拥抱了母亲,千言万语都汇集在那个拥抱里了。
我深深的知道,这些钱来之不易,是一毛一毛攒起来的,是挨家挨户“讨借”来的。不仅凝聚了全家人的心血,还寄托着亲戚朋友的信任。
3.工作后,小手绢里装着母亲的安全感,装着母亲的底。
再后来,我上班了,成了一名解放军军官。部队虽然辛苦,好在待遇还不错。记得第一次发工资,一次性发了半年的工资,8000多块钱,我全部寄给了母亲,我知道这些年来,家里有很多债需要还。后来,听父亲说,母亲收到钱后,盯着钱看了一晚上,嘴里始终念叨着,“日子好过了,再也不用去借钱了,这些年我借钱都借羞了。”
几年后,我成了家,生了孩子。但无论在哪里,我始终坚持定期给家里寄钱回去。我害怕母亲舍不得花,每次打电话,我都说,以后再也不要存钱了,有钱就花,花完我再寄,母亲也承诺自己没有存钱,我给的钱她都花了。
直到我买房交首付的时候,母亲又拿出了那个熟悉的小手绢,把2万块钱交到我手上。
“您不是说没有存钱吗,怎么还有这么多钱?”我很疑惑的问道。
母亲说:“这些钱都是你这么多年寄给我的生活费,我没舍得花,想着存着以后防老。人家都说‘儿孝媳妇贤,不如老子腰里二百钱’,我是怕万一老了没人管,自己存点钱能方便点。”
“你是担心我不管你吗?那现在怎么又拿出来了?”我很生气的问道。
母亲看似比我受到了更大的委屈,“你长年不回家,也不知道在干什么,我也老了,存点钱,心里有个底”,“现在,看着儿子、儿媳妇都很孝顺,我也不担心了。没有必要再存钱了,这次就全交给你了,以后我啥也不管了。”
我鼻子突然一酸,这么多年来,我的安全感一直都是母亲给我的,第一次发现母亲也需要安全感,而这个安全感需要我给她。
4.现在,小手绢里,装着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爱。
前两年,我转业回到了老家,和母亲生活在了一起。我成了家里的“家长”,母亲更像是一个孩子,什么事都要问我,喝什么药,吃多少饭,想到楼下去转转,想找谁去聊聊,等等。
她从来不向我要钱,一方面,要钱没有用,家里的开销都是我来负责;另一方面,母亲七十多岁了,拿的钱多反倒是一种心理负担。我隔三差五的给她一百块钱,让她方便的时候自己买点吃的。
前段时间,我发现母亲和我女儿经常“私自外出”,两个人的关系非常的融洽,似乎有什么小秘密。经过我“严刑拷问”后,女儿终于“招供”了,她说奶奶有个小手绢,里面有很多钱,每次出去,奶奶都会给她买零食。
“不是说以后再也不存钱了吗?怎么还存着?”
母亲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孩一样,主动交出小手绢,“拿去吧,就这么多,都是你们平时给我的零花钱和我自己的养老金。孩子喜欢吃零食,我就存着给她买零食用。”
我笑着说“没事,你拿着,我不要,想买啥就买啥,不够了我再给你”。
我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大人,母亲是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