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先天就有的写作观念

一、完型心理

所谓完形,指的是心理上的整体观,即人会整体地看待事物。

很多爱好者的文采和技巧,并不输于成熟作家,但面对一堆不错的文句时,要是问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做,很多人就会露出一脸茫然。这时候,会想到为什么?一个是整体,一个是联系。

成熟作家这时明白,他必须让这些文句去实现一个目标:让它们产生自洽的整体。这是多数爱好者与作家的主要差距,面对一堆写作材料,爱好者常看不出联系它们的整体,可以如何产生

马原写过一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里面前后写了三个独立故事:一个叫陆高的汉人,他的藏族友人央金因车祸死去,他和友人去看天葬,遭到天葬师的驱赶;一个叫穷布的猎人,受托去猎熊,结果发现了喜马拉雅山雪人;有一对藏族兄弟,顿珠和顿月,先后与女孩尼玛相恋。马原对整体并非不管不顾,仍采用了一个关联方法,即把三个独立故事,都归在一个有象征含义的标题下—“冈底斯的诱惑”。“冈底斯”是山脉的名称。冈底斯地区还是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的发源地。看到“冈底斯”,读者就会揣想原始又纯净的西藏文明。“冈底斯”既可以代表三个独立故事的地理联系,也可以暗示三个独立故事的精神联系,尤其“诱惑”一词,传递出作者对西藏文明的景仰。

为什么只用一个标题,就能创造出整体感?要想明白这一点,就需要提及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完形心理学,我觉得“完形”一词,点出了它的要点。所谓完形,指的是心理上的整体观,即人会整体地看待事物。

如,英语的完型填空。习题会把一篇完整文章,故意去掉一些句子,留出若干空格,看你有无能力通过填空,让这篇残缺的文章重新变得完整,看你能否恢复文章的旧完形(原文)。习题中文章的旧完形(原文),是教师预知的,教师会把你填空提供的新完形,与文章的旧完形对比,来评定你的得分。如果教师出题时,完全抛开现成的文章,他自己随意写几个独立段落,让学生们在段落之间通过补写文字,令所有段落合为一体,这时学生们能看出或造出的整体,就不再整齐划一,一模一样了,不可避免会千差万别。

写作者没有什么标准完形可以依靠,他得为这堆文句看出或造出完形。

完型很难吗?不。

其实,完形是人先天就有的(先验的),与人的经验材料无关。人会倾向把一堆事物看作整体,但他从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整体,则依照“完形组织法则”。

那么,其中包含什么写作观念

第一,人天生有完形的需要和能力,倾向按一定形式把经验材料看成整体。

第二,人会把经验材料看成什么样的整体,是主观之事,与经验材料无关。

换句话说,任何材料放在人的面前,人都会倾向把它们看作整体,会按照一定的形式,赋予它们整体的意义。要是形式发生改变,哪怕人面对的还是那堆材料,人从中能看出的整体意义也会改变。

现在,不得不说说主题这个概念。

主题的实质就是,人把作品看成一个有何种意义的整体。过去的语文老师都错误地认为,此整体是唯一的,且完全取决于作品本身。

但是,主题不是唯一的。面对同一堆经验材料,人从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整体,是相当主观的。

二、黄氏理论之人的审美观

文学会消失吗?”“写作能力是天生的吗?”“为什么早期人类几乎人人都会写诗?”“写作还会成为当代人的需要吗?”“写作可教吗?”

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

古往今来的作家,多数给人天才的印象,久而久之,人们就不认为写作可教。

但,我驻留美国期间,见到无数美国青年作家,几乎都受过创意写作的训练,说明美国人认为写作可教。

是勤奋,是天赋吗?

你知道吗,没有普通人会把自己轻易列入人数稀少的天才行列;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经过专业训练,都能成为各行各业的职业专家(包括职业作家)。

如果认为,文学只需要一流天才,不需要职业作家,那就等于认为,数学只需要高斯、欧拉等天才,不需要其他普通的职业数学家、数学教授等。

然而,爱因斯坦的大学表现,也未让老师看出他有天赋。甚至陶渊明、杜甫同时代的人,也未看出陶、杜的天赋。

总之,一句话,写作可教说的是,我不知你是否有天赋,但可以先把你训练成职业作家(如同机械专业可以把普通人训练成机械工程师,绘画专业可以把普通人训练成职业画家),天赋之事就交给你自己日后去慢慢发现,那将决定你能否成为一流人物。

这就是黄氏理论。其基础理论,就是人是审美动物。

黄氏理论认为,高兴、悲伤、忧郁、孤独、痛苦、爱、恨、虚无等情感、情绪、感觉,如果只是堆积在心里,它们是无序的、混沌的、无形的、模糊的,如百爪挠心,难以触摸,人对这样的内心状况不会满意,会本能地想改变它。普通人能找到的改变方式,就是诉说。诉说时,人需要用语言把内心堆积的东西,一句一句说出来。这样原本无序的感觉等,就有了语言秩序;原本混沌的感觉等,就有了时间、逻辑的顺序;原本无形的、模糊的感觉等,因为语言有明确含义,就会得到明确描述,变得有形可感。你会发现,诉说本身就是一个审美化的过程。与人把身外之物审美化一样,人人也有把身内之物的情感、情绪、感觉等,审美化的需要。

诉说产生的秩序感,只是比把感觉堆在心里要高一些。这些不满足诉说的人,就会用写来代替说。写不可避免要斟词酌句,要避免啰唆重复,要避免结构失调,这样由产生的秩序感,自然就高于诉说

细想一下。审美要求从高往低(由塔尖往下)依次是:诗歌、小说、散文、信(便条)、诉说。参与人数从多到少(由塔基往上)依次是:诉说、信(便条)、散文、小说、诗歌。

了解了黄氏理论,你就容易理解网络时代的种种写作现象。比如,为何很多人会天天写网文,甚至有人天天写诗,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想当作家。道理再简单不过,他们有把内心的情感、感觉等,审美化的内在需要,写作不过是迎合内心的审美需要而已,与晨起梳妆打扮来满足对仪表的审美需要,别无二致。甚至人们认为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也可以用黄氏理论予以解答。比如,文学会消失吗?你只需看出,这个问题等同于人的审美需要会不会消失的问题,你就有信心说:不会!除非有一天,人们醒来晨起,蓬头垢面,不再梳妆打扮,不在乎自己是否体面,不在乎环境是否美观,如果人类真的变成那样,文学真的就会消失。只要人类还没有邋遢到那一步,你就可以肯定或有信心地宣布,每一代都不会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