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工于国画的人,往往能写出一手中规中矩的书法,比起一些专业书法家,也不见得差多少。擅长书法的人,提起笔往往也能作出像模像样的国画作品,让观者越看越有味道。
毛笔在这类人手里如同具有了魔性,可以游刃有余地在国画与书法之间自由切换,从而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美术史上,同时擅长书法和国画的人比比皆是,例如,王维、苏轼、米芾、赵孟頫、徐渭、郑板桥、金农、吴昌硕、齐白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国画与书法“同根同源”,古人根据书画“同根同源”的特性,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比如,唐人张彦远曾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清人石涛说道:书画其具两端,其功一体。
能书善画的人,因为完全掌握了国画与书法的内在规律,才做到了妙笔生花,随心所欲。
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都清楚,国画是由原始绘画逐渐演变而来。原始社会时期,文字还没有出现,原始人为了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方面采用“结绳记事”,另一方面则在器物上刻画一些类似于现代简笔画之类的图画,用来记事。
广西崇左发现的一万年前的“花山岩画”,陕西西安发现的6000年前的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上的图画,都属于典型的原始绘画。
原始绘画的内容多为花鸟鱼虫的图案,或者是原始人参加各种活动的场景,以线条来塑造物象的轮廓,比例结构比较准确,画面都是平面的,整体流露出质朴、简练、纯粹的艺术风格,有较强的装饰趣味。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们审美水准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原始绘画一分为二,简单来说,是朝着具象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具象的最终变成了绘画,是国画的直接源头。抽象的最后变成了象形文字,是汉字的直接源头。
书法是伴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出现的视觉艺术,从本质上来看,书法跟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除过“同根同源”之外,在许多艺术原理和创作技巧上都是一样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国画与书法所用的工具材料都一样,注定它们不会分家。
不论是创作国画还是书法,都要用到笔墨纸砚。
毛笔是中国人伟大的发明,有许多特性,以弹性最为突出,依托弹性,可以写出粗细不同,轻重缓急不同,有虚有实,有刚有柔的线条,这些不同形态的线条很好地丰富了书画艺术的技法和趣味。
宣纸具有柔韧、吸水性强、渍化快、容易保存的特性,这些特性非常利于用笔和用墨,利于艺术家发挥才情,从而展现出国画和书法固有的笔墨情趣和意境。
第二,国画与书法都以“写”为核心,可以看到“写”的过程在时间序列里一一展开。
书法里有许多笔法,即用笔的具体方法,包括中锋、侧锋、逆锋、藏锋、拖锋、飞白、捻管、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等。这些笔法都具有时间性,是在一定的时间维度上一笔一画地写出来的,如果不掌握笔法,想写好字就是天方夜谭。
国画不同于油画,油画为了追求结构的准确,色彩的真实,造型的立体感,以及光影的明暗关系,都会对画面进行纤毫毕现地描绘,以求最大化地接近客观物象的真实感。
狭义上的国画有一个代称,叫写意画,虽然称作画,但实际上是写出来的,跟油画的创作方式完全不同。创作国画时,画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物象的轮廓线,都要用到笔法,在执笔和运笔上,跟书法如出一辙。
另外,国画里的各种皴法也是笔法,它们也具有时间性,欣赏者可以看到起笔、行笔、收笔的整个过程。
第三,国画和书法都追求笔势和体势,它们是营造气韵的根本保证。
国画和书法写得好不好,气韵是否生动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气韵的营造,主要通过笔势和体势来呈现。
笔势是指由用笔习惯而产生的外在气势,它跟书画家的修养、个性、气质息息相关。线条的曲直方圆,点画的呼应顾盼,偏旁部首之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之间的启承揖让,行与行之间的参差错落,都与笔势有关。
不论是书法还是国画,每一个用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跟整体连贯起来,能看到用笔的连贯性,达到一气呵成的形态,方可体现出笔势的节奏感,进而营造出生动的气韵。
创作书画时,必须一笔下去要到位,如果一笔没有写好,这幅作品就算失败了。若再反复去描的话,是大错特错。
书法中的笔势特指运笔的方向,简单来说,就是起笔、行笔、收笔的整个过程。体势是指由形体结构而显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就跟人一样,壮汉给人的体势是威猛阳刚,模特给人的体势是婀娜多姿。
国画的笔势除过包含了书法的笔势之外,还通过皴法可以体现出来,尤其在山水画里,皴法对体现山石树木的形式美和力度美有非常重要的提升作用。国画的体势主要通过构图来实现,独特的构图,能让体势的作用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