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2岁8个月)
事件一:我(你)真的挺好奇的吗?
晚上我在洗脸刷牙
源源在客厅:“妈妈,我衣服湿了!”
我:“稍等”
我本想我这边完了去帮她,没想到等我回来时她的衣服都脱一半了。
我非常惊讶地问:“源源,你自己脱的秋衣?”
源源略带自信地说:“我真的挺好奇的吗?”(她现在有时说话还分不清你我)
我笑着带着好奇地表情对她说:“是的,我真的挺好奇你是怎么把衣服脱下来的?”
源源:“看着啊”
只见她用一只手去帮忙,另一只胳膊往回一拽就出来了,紧接着双手使劲往上拽,头也出来了,开心地咯咯笑起来。
我忍不住过去拥抱她:“源源你太厉害了,竟然会自己脱衣服了,而且还是这种套头的秋衣。”她继续笑着。
我接着说:“你去你的小抽屉里再去拿一件干净的秋衣吧!”
源源跑进了屋拿衣服,我把她脱下来的衣服放到了脏衣服篓里。
源源迅速跑回客厅,等我再看见她时头已经套进去了,另一手正在帮忙找袖子,我又忍不住惊讶地说:“哇塞,你竟然自己在穿秋衣!”(感觉这种套头的比较不好穿,所以平常我们都会帮助她穿和脱。)
源源笑着伸出另一只手去找袖子,我提醒:“别着急!找小洞洞”
源源一只手拽着领子,另一只手在找袖子说:“在这?”
我:“对,另一只手也去找小洞洞。”
可是她努力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有点着急,我问:“你是需要帮忙吗?”
我边帮忙拽了一下边提示她:“小手从这找这边的小洞洞!”
当她觉得自己可以了赶紧说:“妈妈我!”
我赶紧把手拿开,让她自己来。
待她边笑边骄傲地说:“好了,妈妈!”
我忍不住拥抱了她:“你能自己穿和脱秋衣了,太厉害了!”
从这天起,穿、脱秋衣秋裤都自己来,别人要是“好心”帮助了一小下,她都非常烦躁,每到这时我都会想起蒙台梭利那句话:所有多余地帮助都是对成长的阻碍。
事件二:端脚盆
晚上洗完脚,成铭自己的脚盆端到了厕所,我也擦完脚把脚盆端到了厕所,正要回卧室,源源自己擦了脚也把盆子端了起来(以前也自己端过,不过可能太沉或是水会溢出来过或是被人否定过……总之能感觉到她处在一个想尝试但又不愿意尝试的纠结中),然而这时我俩刚好四目相对,源源一下把盆子放了下来,有点不高兴地说:“我端不动!”
我赶紧走过来,蹲了下来,温柔又略带兴奋地说:“源源,妈妈刚刚看见你自己把水盆端了起来,我看到你做到了!”(描述她的行为)
源源扭过身子,还有点儿不高兴地说:“我端不动!”
我轻轻抱了以下她,说:“你能够尝试就是一种突破!”(表达对她勇气的支持)
她依然面无表情。
接着我平静地用双手拿起了盆的一边:“来,妈妈和你一起,我们俩一起力量就大了!”(和她站在一起)
源源还有点不高兴,但也把两只手搭在了盆的另一端,我表示惊喜的说:“对,就是这样!”
嘴里念叨着:“嘿呦嘿呦……”一起把盆子拿到了厕所,把水倒在了大盆里:“你看你做到了吧!一会儿咱们可以用这个水冲厕所!”(表达对她自我认知的支持:看你做得到,你是有价值的)
源源“嗯”了一声就跑走了……
虽然源源最终也把盆儿端到了厕所,但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我的“精心地鼓励”并没有真正激励到她,她依然觉得有点气馁!
我在《孩子挑战》这本书里找到了原因:
一段时间,源源偶尔就会冒出:“我还小呢”的语言,然而她的内心是渴望成长和强大的,可是周围的成人有意无意的在她的不断尝试过程中又传递了“你现在太小、能力不够”的信念,所以一方面她会表现出有些气馁和缺乏信心,另一方面本能又促使她去发展能力、不断尝试而寻找自己的定位,也由此出现了前面的有些纠结的现象。
我想我们就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一个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她自己能做的事就让她自己做。二是即使失败了也要人、事分开,要表达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多传递我能行、我是有价值的信念),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