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IMAX厅偌大的屏幕的中央,仿佛能感觉到影片的呼吸。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在说,你来,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种真实不是影片前期后期大力的宣传:这改写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是我来讲,你自己来判断。
这是一部相信观影者的片子,导演没有去刻意渲染,感觉像是一部全程没有用力的影片,你仿佛看不出哪里是影片的高潮。因为导演相信不用他去着重的渲染战争的残酷,你可以感觉得到;不用他去用力的呼唤回家的渴望,你可以感觉得到;不用他去爆粗口辱骂人性的卑微,你依然能感觉得到。导演把所有一切想说的,用最直接最能戳中你但却不夸张的画面讲出来,让你自己去感觉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什么都不讲,但我什么都讲了。”留给你足够的舒服的空间,不用力,自己去体会。
影片取材于一段著名的战争片段——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在讲战争,但是画面却少有鲜艳刺眼的血腥,整部影片的色彩集中于纯净的蓝,雾蒙的灰,军装的褐色。导演对于镜头的处理细腻如水,镜头的质感更让人感觉像一部文艺片。
之所以说它像一部文艺片,因为整部影片总是在沉默,人物的话语很少,少去了李云龙般的吼叫,增添的更多的是一种压迫感和不安。溺水之人,心如藻荇。炮弹来的时候,人们随地趴下,趴下的那一刻不知道谁会起不来;敌机飞来的那一刻,军官能做的是最后闭起了双眼,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是一种最强的压迫,这就是影片带给人们真实感的来源。没有战争中的无厘头的超级英雄,没有酷炫的战争特效,去掉一切浮华,留下最质朴的细节。就像在说,我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他是真的。
为了维系这种真实感,导演甚至都没有利用观影者的仇视敌方的残忍从来产生的同情。敌军从头到尾只有几架飞机,敌机飞行员甚至连脸都没有露。和我们长久以来看的那些充斥血淋淋,凶神恶煞,惨无人道的敌方的影片不同,诺兰很自信的在说,我不用反衬,你依然能感受得到我想说的。
通过一部电影里的人物是能感受的影片背后的人的性格。这部电影的真实感还来源于人物刻画的饱满度。影片最后留给人们的感觉是暖的,虽然镜头很惨淡,气氛很压抑,但是心中的那一份暖意令人挥之不去。因为这种暖意来自于很复杂,立体的人物的行为。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他独有的人性的伤痕,那个飞行员机长精神失常,被战争伤害,有着足够的可怜之处,但害死了救他的人却被救赎,生活中的我们哪里没有受到过伤害,而又何尝没有伤害过别人却期待着原谅;moonstone 船长的儿子,内心是懦弱的,对所有的不安定的因素产生害怕,但他最后对那个飞行员说:没事,他还好;英国的军官为了后续战争坚决不调用军舰,仿佛这岸上30多万人的生命不如军舰,但他最后留下来等待剩下的法国人一起撤退;回家的士兵一心渴望着回家,却又一心猜疑着以败兵的身份回家会遭到耻笑;渴望回家的法国士兵偷了英国士兵的衣服,用各种方法混入了英国的撤退的部队,在危难关头打开了逃生门救了大家;一个在整部影片中立下赫赫战绩的飞行员,在最后安静的画面中被人带走,所有的一切归于平淡。人性正是因为复杂才立体,最开始学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人说为了凸显一个人的好,我们将所有人的好都放到他身上,诺兰没有,影片中的人物没有主角感,但却又都是主角,因为每个人物塑造的都很立体。正是这种立体,给我们真实。
将故事娓娓道来,松弛有度,这就是最开始说的能感觉得到的影片的呼吸。当镜头出现那一条条渔船,民用船挂着国旗驶来的那一刹那,听着英国佬的伦敦腔“home”,为了那期盼了已久的绝望中的希望,已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