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职场清零术
所有权依恋症:无论是有形的汽车、房子,还是无形的观点、看法,在“拥有”之后,人们对它们的珍视程度会大大提升。
所有权依恋症带来的死循环:对“拥有”的东西过高估值——对新鲜事物的相对估值降低——固守过去、不敢向前——对“拥有”的东西估值更高,直至被时代淘汰
警醒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所有权依恋症:我们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厌恶损失: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
推己及人: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避免“所有权依恋症”的最好方式,就是“假装自己一无所知”、“假装自己一无所有”。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放在职场,就是“职场清零术”。
- 清零能力
每2年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
问自己几个问题,然后把答案写下来:
- 现在你有哪些能力?——先不用多想,一股脑儿地列出来。
- 它们在招聘市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价位?哪些能力在升值,哪些在贬值?
- 你有哪些潜在的能力,是市场需要、升值空间更大的?
- 清零简历
每年更新自己的简历。
如果简历2年没有变化,就要注意了。
- 清零知识
从定期清理书架开始。
书架不是已读书目的展示台,而是必读和要看书目的知识库。
- 清零领域
不断学习,跨界学习。
2. 断舍离
我们和物品的关系,往往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外在投射。
我们买什么,用什么,丢弃什么,其实都取决于我们对待自己和资源的心智模式。这些买回来的物品,本质上就是我们时间、空间的容器。在我们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我们。
断舍离: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
-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
-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
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断舍离是一种日常的修炼:如何通过收拾东西,观察和修炼自己清零的心智模式。
我们要从当下是否有用的角度,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应出自我形象。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形象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眼前。
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有3步:
- 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 通过审视,我们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我们在对物品的整理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 把物品替换为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
人们不舍得扔东西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执着过去、逃避现实、担忧未来。
- 执着过去:典型的“所有权依恋症”患者。
- 逃避现实:房间多杂乱拥挤,很“忙”
- 担忧未来:“这些东西迟早要用到的”,结果大多没有用到
相关阅读
山下英子:《断舍离》
我的思考
我就是个典型的“所有权依恋症”患者...偶尔还会担忧一下未来...还好自己对这些特征多少有一些认识,也尝试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决心利用这次搬家的机会对房间进行了大清理)。相对而言并非一个逃避现实的人,非常棒!要保持!
3. 断舍离的实践
- 以自己和现在为标准
清理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现在的自己。
考虑的重点不是“好可惜啊”、“还能用吗”,而是“这个东西需要吗?适合吗?舒服吗?”。
从重要程度的维度来讲,一个物品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你有用,而不是因为它便宜、打折、或者有赠品。
从时间的维度来讲,过去有用的,不代表现在有用;未来也许有用的,其实也不一定有用。
- 从小处入手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入手。
从小地方入手,例如一个抽屉,一个房间等。
从一小段时间入手,比如半个小时等。
- 舍弃的小技巧
- 利用网络APP转手
- 举办清理人生的聚会
- 每天扔一件东西,坚持一段时间(至少7天)
- 通过“总量限制”和“每次主义”,从源头上防止物品泛滥:降低人生库存量,每次都只在必需的时候才购入这次需要的物品,而且要求总体数量(库存)保持不变,一次买入的正好替换用过的。
问答:扩大你的心量
把心量扩大到离家1公里,你会发现你几乎所有需要的东西,都能在10分钟内买到;把“自我”扩大到组织,你会发现很多你自己修炼不出来的能力都有了;把“格局”扩大到三年,你会发现很多你遇不到的资源都有了。
我们买的每一件东西,并不是马上变成杂物的,而是当时非常必要,之后慢慢变成杂物的。可是我们在时间轴上往前走,物件并没有。当我们持续保留这些物件,等于把自己拽回过去。其实不仅是物品,不必要的关系、无用的认知等,也要舍得断舍离。
清空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放下手头的东西,抓住我们一直忽略的东西。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量就大了。当我们成为可以“拥有”,而不是“占有”的人时,我们能够拥有的资源就远远不是一个量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