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你写游记》学习笔记之七:借景抒情,丰富表达方式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梁衡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和入选教材作品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把栏杆拍遍》等。其中,《晋祠》入选中学语文课文,是游记散文中的精品。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往今来,让人传诵吟哦的一些美好诗文,也经常是一些“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借景抒情的诗文,既能带给读者诗人笔下的意境美,又能引领读者在诗人所抒写的情怀中畅享一番。游记写作,更是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从成因的角度分析,借景抒情不外乎两类:一类是触景生情,由景入情;一类是因情生景,由情入景。前一类是因为看到了某种景物而触动了自己的情感,于是借景抒情;后一类则是由于感情的作用而觉得景物有感情,移情于景,于是借景抒情。
至于情与景如何搭配,或者说情与景的比例,则没有定例,应该根据游记的重点需要、立意构思以及作者的写作个性等情况灵活变通。既有通篇写景,也有叙中有景,还有背景烘托之景。
需要注意的是,借景抒情要写真景,把真情,不可无病呻吟;也不可牵强附会,明明是风和日丽,却要抒发悲愤难耐之情,主观情感须和客观景物相吻合。
一篇游记应该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这棵大树由树叶、树枝、树杆、树根组成。当然还应该开花结果。抒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这五种表达方式综合利用,就是为了让游记这棵大树愈加葱茏茂盛。
对于一棵树而言,生命的源泉来自树根,“抒情”就是游记这棵树的树根:游记的生命来自抒情,抒发一种对自然、社会、人文、历史的热爱和关怀之情,让这种感情融化在文章的每一处细节,游记就有了生命的力量。
树叶是一棵树茂盛的象征,“描写”就是游记这棵树的树叶:游记中的描写,为文章增添的色彩,让读者赏心悦目,仿佛翠绿的叶子在风中摇曳多姿。
树枝拓展了一棵树的伸展空间,“说明”就是游记这棵树的树枝:游记中的许多景物对象需要你在文章中加以介绍,以帮助读者增加了解,拓展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果实是一棵树一个时期凝聚的精华,“议论”就是游记这棵树的果实:客观景物给作者内心世界以触动,引发了作者的感悟思考,而凝聚了作者感悟思考的精华,则提升了一篇游记的价值,正如果实提升了一棵树的价值。
在梁衡的散文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各种表达方式的和谐相处,共同营造出一篇篇意境优美、格调高雅的文章。
在《清凉世界五台山》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各种表达方式:记叙,如我游览经历,五台山的传说故事;描写,如镇海寺的石松,碧山寺的白杨树,各寺的泉水,坐在车上在几个台顶之间飞驰时看到的风景;
说明,如对五台山方位、面积、布局和寺庙规模、位置、构造的介绍,去五台山南北两路的介绍;议论,如对传说故事的评价;抒情,除了从记叙、描写、说明中流露出来的间接抒情之外,直接抒情如“好一个清凉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清凉世界啊”“实在是一件快事”等。
季羡林在为梁衡《觅渡》所作序言《追求一个境界》中有这样一段话:“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难得他总是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了梁衡,尚无第二人。”评价甚为中肯。